​光绪皇帝(结束篇)

2024-12-11 15:29 来源:网络 点击:

光绪皇帝(结束篇)

近年来,因光绪帝死因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光绪帝的兴趣。人们在思考:光绪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到底应该怎样评价他?

史学界对光绪帝的评价不一,大体有四说:"洋务派的皇帝说","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说","爱国开明皇帝说"和"维新皇帝说"。

(一)、"洋务派的皇帝说"是早期的说法,对光绪帝近于否定。现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已逐渐式微,可不必议论。

(二)、 "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说",是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提法。他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也认为光绪帝是"向西方学习的青年皇帝"。这种说法对光绪帝是软性的肯定。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

(三)、"爱国开明皇帝说"和"维新皇帝说",是内涵一致的不同表述,是近年来的新说法,得到了史学界的赞同。史学家李时岳先生说:"从百日维新中他已经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来看,确实是力图做一个资产阶级的维新皇帝。" "严峻的形势迫使载湉抉择,他选择了改革的道路。这个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他投靠了具有前途和希望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另有学者说:"那么对于实际推行并公开领导这一革新运动的光绪帝,说他是一个维新皇帝理所当然。" "光绪皇帝,不愧为一个在特定的内外环境中出现的爱国开明皇帝"。大多数人同意后一种说法,光绪帝应该是一位领导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爱国开明皇帝。

光绪帝是中国倒数第二个皇帝,是充满悲剧性格的皇帝。他姓爱新觉罗,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他的亲生父亲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亲生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帝病逝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的载湉继位,是谓光绪帝,那时他只有四岁。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三十八岁病逝。他的一生始终被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淫威之中。光绪帝虽然经历了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和筹备立宪等晚清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前期年纪尚小,后期被软禁瀛台,因此,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光绪帝亲政刚刚五年,于1894年,日本即侵略中国,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二十四岁的光绪帝坚决主战,积极备战,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但终因制度落后,国力不济,打了败仗。在签订条约时,光绪帝旨命李鸿章同日本据理力争,以图尽量降低损失。但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丧权最多、损失最大的空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新的灾难,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了四大危机,一大危险。

四大危机是:瓜分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

(1)瓜分危机:《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看到日本从中国割去了很多领土,刺激了它们的贪欲。于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疯狂地抢夺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自此,德国占领了胶州湾,夺取了岛炮台,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占领了旅顺口和大连湾,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强行租借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英国除扩展香港的租借地外,还强行租借了威海卫,并将长江流域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日本除强行占领台湾外,又把福建变成了他的势力范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高唱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机会均等",也分得了一杯羹。此时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气息奄奄了。中国深深地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之中。

(2)经济危机:《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总计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这笔巨额的战争赔款压得清朝喘不过气来。

(3)社会危机:屋漏偏遭连夜雨。甲午战争后的几年间,中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直隶、奉天等十四省发生严重的水灾或旱灾。百年未遇的特大天灾,加深了人为的灾害,促使社会不稳,人心思动。清朝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4)政治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的瓜分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使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对清政府感到失望。清政府出现了是否能够继续统治下去的政治危机。以上的四大危机,凸显了一大危险。这就是亡国灭种的危险。所谓亡国灭种的危险,就是中国面临灭亡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面对此情此景,国内的思想精英从各自的角度思考民族的前途和救国的出路,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声,并进而导致了"戊戌变法"。 可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的四大危机和一大危险,是光绪皇帝进行"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的前奏。历史学者黄鸿寿一语破的地指出:"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光绪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对《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的国内反响,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一针见血地评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这就是说,自签订《马关条约》后,国内有识之士,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发表救国宣言,探求救亡之道。因此,蕴涵着各种各样救国方案的大小奏章便不失时机地纷至沓来。它们构成了"戊戌变法"的前奏曲。这个前奏曲的最强音当是康有为的七封上光绪帝书。在这七封《上清帝书》中,康有为系统地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和实施步骤。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八日(1895年5月2日),三十八岁的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这个上清帝第二书,主要内容是强烈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康有为向光绪帝的七封上书,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为光绪帝的百日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于是,光绪帝决定变法图强。在慈禧太后的允诺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召集全体军机大臣,发布上谕,明定国是,决定变法。这道上谕,实际是光绪帝决心变法的誓言书,也是实行变法的动员令。光绪帝在准备仓促的前提下,匆忙地进行了百日维新。在一百零三天中,他发布了一百八十四道谕旨。这些改革谕旨包括很多方面,有文教改革、财政改革、军事改革和政治改革。

(1)文教改革。主要是废八股,立学堂,设译局三件大事。

(2)财政改革。关于财政方面改革的最主要的是五月十七日之上谕。这道上谕的主题是奖励科学发明。凡是著有新书、创行新法、制成新器并经实践证明确实有价值的,都要给以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从来未有过的。在康有为的先进的资本主义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光绪帝亦敏锐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代替封建主义的传统的手工业生产的必要性。因此,他以皇帝的权威大声呼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日在中国诞生。这是光绪帝顺应历史潮流的高明之处。

(3)军事改革。有责任的官员们纷纷上疏,建议学习西方兵制,改革名存实亡的旧军队。

(4)政治改革。七月十四日,光绪帝经反复考虑,发下一道上谕。这道谕旨的主要内容:

一是裁撤詹事府等七个闲散衙门(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

二是裁撤督抚同城之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巡抚及东河总督;

三是裁撤各省不办运务之粮道及向无盐场之盐道等。这道重要谕旨充分显示了光绪帝意图改革官制的决心。

改革遭遇到了阻力。光绪帝的虽然大胆然却轻率的官制改革遭到了守旧派的猛烈攻击和极端仇视。对光绪帝的上谕,守旧派们或是模棱不奉,或是阳奉阴违,或是避重就轻,或是造谣阻隔。诏旨虽连篇累牍地发下,但守旧派大臣们不为所动。

光绪帝决定予以反击。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十九日,光绪帝发下了百日维新以来的个最重要的上谕,罢免礼部六堂官,即罢免了两位部长和四位副部长。七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又命李鸿章、敬信无须在总理衙门行走,罢免了他们总署大臣之职。

光绪帝的以上谕旨触及了慈禧的二品以上高官的任命罢免权由她收回的底线。为了推行资产阶级变法,光绪帝发布上谕,任命四位军机章京,成立了一个新的军机处。他们实际就是光绪帝的宰相。这些坚决的举措,触动了整个顽固守旧的营垒,"守旧大臣皆恐,至是咸怀震动之心"。梁启超分析道:"于是祸变促矣。"

慈禧太后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于八月初六日发动了政变,并闪禁光绪帝于孤悬的瀛台。八月十三日,慈禧下令杀害了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等维新志士,史称"六君子"。慈禧太后把刚刚兴起的戊戌维新运动扼杀在摇篮之中。守旧派进行了血腥的反攻倒算,对维新派或降、或关、或流、或杀。已在实行的或未及实行的变法谕令几乎一风吹尽。维新派噤若寒蝉,守旧派弹冠相庆。偌大的中国又重新陷入了黑暗、麻木及愚昧之中。戊戌变法的意义十分重大。戊戌变法是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资产阶级变法,其历史贡献很多。

一是在政治上,戊戌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近代的君主立宪国家;

二是在经济上,倡导民营企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是在文教上,废止了八股文,改革了科举制,实行了近代的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动摇和改变了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的教训也十分深刻。变法维新派热情很高,但经验太少。他们是一群不懂政治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握有的权力太小,变法的组织太弱,变法的目标太高,变法的项目太多,求变的心情太急,实施的步伐太快。君主立宪的目标太高,不具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维新派康广仁直言不讳地对他的兄长康有为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历史的局限性束缚了维新派的手脚,不可苛求于他们。无论如何,光绪帝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实行了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向封建的顽固势力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这个变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爱国和民主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有为的进步人士,为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积累了可观的力量。光绪帝的历史功绩不可没。

在中国皇帝中,光绪帝是惟一一位资产阶级维新皇帝,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开明皇帝。他是一位怀着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宏伟理想的先驱人物。他是一位因倡导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而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具有伟大悲剧性格的值得深思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光绪皇帝大事年表 】

同治十年(1871) 一岁

六月,二十八日,光绪帝载湉出生于北京醇王府。

同治十二年(1873) 三岁

正月,二十六日,举行同治帝亲政大典,两宫皇太后撤帘归政。

同治十三年(1874)

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病逝。因同治帝未有皇子,慈禧决定立醇亲王奕譞之子四岁的载湉即位,改元光绪,当夜载湉被接入皇宫。慈禧二度垂帘。

四岁

十二月,初十日,命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为光绪帝师傅。

光绪元年(1875) 五岁

正月,二十日,为光绪帝举行登基大典。

二月,二十日,同治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太后逼迫,自杀身亡。

光绪二年(1856) 六岁

正月,初十日,两宫太后懿旨慎选皇帝之随侍太监。

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在毓庆宫开始读书。

光绪五年(1879)

闰三月,初五日,吏部主事吴可读尸谏为同治帝立嗣。

九岁

光绪七年(1881) 十一岁

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突然病逝。

光绪八年(1882) 十二岁

九月,十八日,翁同龢进入军机处。

光绪九年(1883) 十三岁

正月,初一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第一次共同召见大臣。

光绪十年(1884) 十四岁

三月,十三日,慈禧改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十四日,命军机处遇有要事与醇亲王奕譞商办。

光绪十二年(1886) 十六岁

六月,初十日,慈禧降下懿旨,表示明年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典礼。十四日,奕譞等上奏,请求慈禧太后再行训政数年。十八日,慈禧降旨,应王大臣所请,再行训政数月。

光绪十三年(1887) 十七岁

正月,十五日,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典礼。

十二月,初八日,慈禧降懿旨,为光绪帝大婚作准备。

光绪十四年(1888) 十八岁

正月,十七日,慈禧降懿旨,为光绪帝大婚从户部拨银五百万两。五月,初八日,慈禧颁懿旨,确定光绪帝大婚明年正月举行。十月,初五日,为光绪帝选定一后二妃。

十一月,十五日,行纳彩礼。

十二月,初一日,经慈禧批准,公布《归政条目》,说明慈禧归政光绪帝是真心的。

初四日,行大征礼。

光绪十五年(1889) 十九岁

正月,二十一日,御史屠仁守讨好慈禧的奏折,遭到慈禧的严厉申斥。二月,初三日,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

光绪十六年(1890) 二十岁

九月,十五日,光绪帝上谕,申斥御史吴兆泰请停颐和园工程折。

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病逝。

光绪二十年(1894) 二十四岁

四月,二十八日,朝鲜东学党义军攻占全州。

五月,初二日,光绪帝决定增兵朝鲜。初三日,派聂士成部赴牙山。初四日,日本制造借口出兵朝鲜。十三日,日本派驻朝鲜的军队达四千人,超过中国军队。二十二日,光绪帝上谕,不可意存轻视,应积极备战。二十八日,光绪帝上谕,告诫李鸿章"将有决裂之势",应适时筹备。

六月,初二日,光绪帝上谕,责备李鸿章"示弱于人",约束他应"格外审慎"。初十日,御史张仲烁上书,主张"壹意决战"。十二日,日本向中国递交"第二次绝交书"。十三日,光绪帝上谕,派翁同稣、李鸿藻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十八日,日本向朝鲜致哀的美敦书。二十一日,日军侵入朝鲜王宫。二十三日,日本舰队击沉中国运兵船广乙号。

七月,初一日,光绪帝上谕,宣布中国对日宣战。

八月,十七日,日军攻占平壤。十八日,黄海大海战,中国北洋舰队失利。二十八日,慈禧命翁同穌赴津向李鸿章授意试探议和事宜。

九月,初一日,慈禧重新起用奕新。初九日,奕诉会见赫德,探询联英伐日的可能性。十四日,李文田上书,请停慈禧六十大寿的点景工程。

十五日,慈禧懿旨,点景工程停办。

十月,初一日,日军侵占凤凰城。初四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命奕訴督办军务。初九日,日军侵占金州。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三日内廷臣不得理事。十五日,光绪帝接见各国驻华公使。二十四日,日军侵占旅顺。二十七日,光绪帝处分李鸿章。二十九日,慈禧将瑾妃、珍妃降为贵人。

十一月,十七日,慈禧将志锐发往边远的乌里雅苏台。

十二月,十一日,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受命赴日和谈。

光绪二十一年(1895) 二十五岁

正月,十四日,刘公岛失陷,北洋舰队覆灭。二十八日, 光绪帝召见李鸿章。

二月,十一日,康有为、梁启超到京。十七日,李鸿章衔命赴日议和。

三月,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订。

四月,初八日,光绪帝无奈批准《马关条约》。初九日,康有为考中进士。十一日,康有为被授予工部主事。十四日,中日代表在烟台完成换约手续,《马关条约》正式生效。

五月,十五日,日军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激烈反抗。

光绪二十二年(1896) 二十六岁

二月,十六日,文廷式被革职。

四月,二十二日,签订《中俄密约》。

光绪二十三年(1897) 二十七岁

十月,二十日,德国军舰强占胶州湾。

十一月,二十二日,俄国舰队侵占旅顺、大连湾。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二十八岁正月,初三日,光绪帝命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总理衙门五大臣召见康有为问话。光绪帝命康有为奏疏可随时呈进。

三月,二十三日,翁同龢将康有为之《日本变政考》等书进呈光绪帝。

四月,初十日,恭亲王奕訢病逝。

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推行维新变法。

二十七日,慈禧颁布四道谕旨:罢免翁同龢;规定凡二品以上文武官员任命后须到慈禧面前谢恩;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宣布秋季赴津阅操。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和张元济。

五月,初五日,光绪帝颁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十五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授予六品衔,创办京师大学堂。

十七日,光绪帝颁谕,奖励各地士民创新法,创新器,并准其专利售卖。

二十四日,光绪帝颁布奖励振兴工艺章程。

七月,初五日,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初十日,光绪帝降谕严责刘坤一、谭忠麟"不利行新政"。

十七日,光绪帝颁谕,重申鼓励士民上书言事。

十九日,光绪帝罢免阻挠上书言事的礼部六堂官。

二十日,任命礼部新的六堂官。擢用谭嗣同等四人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事宜,实则为四位新宰相。

二十二日,光绪帝命免去李鸿章、敬信总理衙门大臣职。

二十八日,光绪帝拟就给康有为、杨锐的密信。

二十九日,光绪帝命传旨命袁世凯进京陛见。

八月,初一日,光绪帝首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候补衔。

初二日,光绪帝再次召见袁世凯。光绪帝颁发明诏,命康有为速到上海督办官报,命林旭传密诏促康有为火速离京。

初三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鼓动围园劫后。

初四日,慈禧突然自颐和园回到清宫。

初五日,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袁世凯被第三次召见。袁世凯回到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密。康有为离京逃走。

初六日,光绪帝被囚禁。政变成功,慈禧再度训政,实则是第三次垂帘。慈禧首讯光绪帝。

初七日,慈禧第二次严讯光绪帝。下令严密查拿康有为。

初八日,慈禧第三次严讯光绪帝,并将其囚禁在南海瀛台。

初九日,将谭嗣同逮捕入狱。

十三日,慈禧下令杀害了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位维新志士,史称"戊戌六君子"。

十四日,张荫桓被发遣。徐致靖被监禁。

光绪二十五年(1899) 二十九岁

五月,初六日,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成立保皇会。

光绪二十六年(1900) 三十岁

正月,初一日,为立大阿哥溥偶举行典礼。

五月,十二日,义和团在京城内外日益活跃。

二十日,慈禧召集御前会议,研究和战问题。光绪帝坚决反战。

二十一日,慈禧再次召集御前会议,光绪帝仍坚决反对同列强开战。

二十二日,慈禧三次召集御前会议,强行主战。

二十五日,清政府向诸列强同时宣战。

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二十一日,慈禧挟光绪帝离京出逃。

九月,初四日,慈禧等逃到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三十一岁

六月,初九日,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七月,二十五日,签订《马关条约》。

八月,二十四日,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

十月,二十日,慈禧宣布废掉大阿哥溥偶。

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三十二岁

五月,初四日,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光绪三十四年(1908) 三十八岁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病逝于瀛台涵元殿。慈禧懿旨,命以载沣之子溥仪即位为皇帝,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二十二日,未刻,慈禧太后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