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徐海东艰辛苦难的童年,曾被人起绰号“臭豆腐”

2024-09-04 03:20 来源:网络 点击:

开国大将徐海东艰辛苦难的童年,曾被人起绰号“臭豆腐”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称赞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和品德,高度评价他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毛泽东称赞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但是徐海东从一个贫苦人家的瘦弱小子成长为开国大将,他的童年和青年经历了多少苦难,又有谁知道呢?

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被称为“窑将军”和“红色的窑工”,这是有来历的。1900年6月17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祖辈六代是烧陶器的手工业工人。旧中国称这一行是“泥巴人”、“窑花子”。徐海东的父亲徐重本,是第六代窑匠;母亲象旧中国许多女人一样,母亲吴氏一生生了10个儿女,生徐海东那年,已经是46岁了。乡下人说:“四十九丢丢丑”,吴氏还不满49,又生了徐海东,在乡里乡亲眼里,也是一桩“丑事”。人们背后议论讥笑,再加孩子多难养活,徐重本要妻子吴氏把这个“丢丑儿”扔进水塘里。吴氏几次抱着小儿子走到塘边,也不忍心撒手。儿子是妈心上的肉,她宁肯忍受丈夫的气和外人讥笑,也要留着这个“不受欢迎”的儿子。

吴氏生下徐海东第2年,眼睛患了病,没钱医治,渐渐地看不见,最后失明了。小海东靠嫂嫂拉扯着。嫂嫂有儿女,徐海东比侄儿还小,他受大人冷淡,受小孩子们欺负。在20多口人的大家庭中,他几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动物。人们闲下来,看到他,给他些吃的;忙了,任他哭叫,也无人理。他却硬硬实实地活着。

全家20多张嘴,只有一块约半亩的棉花地,靠的是父兄们烧窑为生。年景好,有饱饭吃,年景稍差,窑上烧的瓦盆、瓦罐卖不出去,窑匠就成了讨饭似的“叫花子”。徐海东从6岁就背起箩筐,去野外挖野菜、拾柴草。妈妈眼睛看不见,嫂嫂顾不上,他缺衣少穿。夏天,赤条着小身子,风里跑,雨里淋;冬天,头没帽子,脚没鞋穿,还是野在冷风里。脸上黑,身上脏,不知从哪天起,他有了一个绰号--“臭豆腐”。他聪明,伶俐,只是没钱读书。直到9岁那年,他见许多孩子天天进学 堂,硬 是缠着失明的妈叫:“我要上学!我要上学!”妈妈去求在喻家祠堂教书的弟弟,做舅舅的看在双目失明的老姐姐情份上,收徐海东这个穷外甥入了学。

穷窑匠的孩子,衣服破,鞋子脏,外号又叫“臭豆腐”,富家的孩子,都讨厌和徐海东同桌。老师给他取了学名--徐元清,也没人叫他,还是喊他“臭豆腐”。他从妈妈那里接受了一个理:“泥巴人”要想改变苦命,要好好念书。书念多了,有了学问,就不会再烧窑。徐海东不想再当第七代窑匠,他用心读书。念完《百家姓》,又念《千字文》,每天还用心描红模子。虽说从小性野,做了学生,渐渐学乖了许多。富家子弟欺负他,他躲躲让让,实在难忍了才还还口,伸出拳头。老师是舅舅,明里不敢说,暗里还是偏向着穷外甥。

徐海东入学第3年,闯下了大祸。一天,财主儿子黄守本,趁先生不在屋里,又骂徐海东“狗不吃的臭豆腐”。徐海东正写毛笔字,他抄起砚台,劈头盖脸向黄守本打去。砚台打在他头上,霎时头破血流,一身新衣服也被血和黑墨染了。黄财主来到学堂,财主婆找到徐海东家,教书的舅舅也不敢说情,徐海东被勒令退学。

失了学,徐海东头一次尝到人间的不平。父母骂他,舅舅不理他,财主的儿子和一伙学生,见到徐海东就骂。进不了学,回不得家,他跑到窑厂,当了小窑工。12岁的年纪,每天 挑水、和泥、劈木柴,成了徐门家的第七代窑匠。

徐海东大将故居

徐海东正想本本份份做窑匠,学会烧窑的本事,一生一世有个饭碗。谁知,第二年又闹灾荒。地里不收,田里不长,树叶都当粮食吃光了。哥哥和嫂嫂,各人只能顾自家小,吵吵闹闹分了家兄嫂们对双目失明的妈妈和年老多病的父亲,都不肯养活,更不愿意收养13岁的徐海东。徐海东一气之下,向父母说:“我去挣钱养活你们二老!”他说的并不是气话,跟随逃荒的人,跑到百里以外的沔阳沙湖,当了放鸭娃。小小年纪,只能混口饭吃,那能挣到钱养父母?第2年开春,他两手空空又跑回家,第二次进了窑厂。

制作瓦盆、瓦罐和缸,是繁重的体力劳动,风吹日晒,烟熏火烤。每天和泥,做坯子,全凭两只手和一架木轮盘。徐海东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操作。窑货自烧自卖,他也和大人一样,挑着货走乡串村。他从一个小徒工,一年年长成了大人。一年四季,不是滚一身泥巴,就是沿村叫卖。有一年的寒冬,他挑着窑货,跑了一整天,也没卖出一件,又冷又饿,昏倒在一家大门前。幸得一位老妈妈看见,救起他,给他一碗热粥,才使他又站起来。

“窑花子”生活,徐海东过了整11年!他在烟火泥巴中,磨炼成了一名熟炼的窑工。21岁,他成了家,和一个从小抱进家的童养媳结了婚。命运似乎注定,他这一生做“泥巴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泥巴人”不知道。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革命军,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泥巴人”不关心。徐海东只求一个温饱,当个好窑匠!

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徐海东引上革命的路。那是1925年春天,他挑着窑货赶庙会,路上碰见了私塾的同学吝积堂。这同学刚从武汉回乡来,他受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做了革命派。一见徐海东,就向他讲起革命的道理来。什么俄国的十月革命呀,什么列宁呀,什么苏维埃呀,说得徐海东新奇又不懂。摇摇头说:“武昌我都没到过,哪懂外国人的事!”吝积堂又给他讲中国共产党,讲地主剥削人的事,徐海东听得入神,明白了,心里高兴,产生了一个念头:出去闯闯,“革命”去!

徐海东大将雕像

1925年阴历三月初八,这个饱尝了人间苦难的徐海东,跟随吝积堂离家出走了。因为家乡有句话“要得发,不离 八”。可见,徐海东这次出走,脑袋里不光迷信,而且想出 外“发”一下。可是,他到了武汉,“发”不起来。做工进不了工厂,拉洋车不识路,做买卖少本钱,他只得挑水卖了。1925年4月,这个卖水的苦力工,由吝积堂、李树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党组织派徐海东到湖北2师当了兵。

第二年春天,徐海东又跟吝积堂、李树珍南下广东,在半路上参加了北伐革命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