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2024-09-01 14:36 来源:网络 点击: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子民百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世称“六祖”“慧能大师”。古时慧通惠,故也称惠能大师。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夏卢村)人,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中国禅宗文化的真正创始人,对中国及世界佛教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六祖岩中的六祖圣像(廖才兴摄)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六祖慧能对佛教思想的贡献,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并感叹慧能“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认为慧能是佛教中国化的真正奠基人,是中国佛教的始祖。毛泽东主席还说过广东历史上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大师。

闻经有悟 黄梅学法

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父名行瑫,唐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慧能生于新州。次日黎明,有二位僧人前来造访专为新生儿取名慧能。

父问:“何名慧能?”

僧人回答:“上慧下能。慧者,以法慧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罢辞去,立时消逝得无影无踪。当然,此是传说。

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李氏抚养。因家境贫寒,慧能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很孝顺母亲,稍长即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赚钱,以供养母亲和维持生计。后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安顿好母亲后即前往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学佛法。

当时,五祖考其悟性,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

五祖又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慧能话语中透出极高悟性,五祖心中大喜,但因担心引起弟子们的嫉妒,便暂时派他到后院劈柴舂米。慧能劈柴舂米之余常常聆听佛经,静修悟道,甚是潜心。

开悟见性 继承衣钵

慧能到黄梅学法8个月后的一天,年逾古稀的五祖弘忍决定以作偈子比试智慧的方法在弟子中寻找一名继承人,便召集全寺弟子说,大家“取自本心般若之性”都做一首偈子,看谁开悟见性就传衣钵给谁。他的大弟子神秀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僧众称绝。五祖第二天看到后,知道神秀还没有明心见性,便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慧能闻后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请人代书于神秀的偈子旁。四句肯定式偈子与四句否定式偈子左右并排书于院墙上,真是针尖对麦芒,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的反差,僧众看后大为惊异,议论纷纷,有不服者欲找慧能论理。五祖闻讯赶来看这个偈子后,“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亲自用鞋擦掉了这个偈子,说“亦未见性”,以息众议。

五祖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意欲将衣钵传给他。次日,五祖潜至碓坊,“见慧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于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用拐杖在石碓上轻轻敲击三下就走。慧能明白五祖的意思,于当晚三更时分潜至五祖的禅房。在那里,五祖向他宣讲《金刚经》大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透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其已悟本性,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并传顿教门法及衣钵给他,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并说:“昔日达摩大师传此衣以为信本,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为了防止别的弟子不服而争夺衣钵,甚至加害慧能,五祖叫慧能速速离去。慧能问往何处为好,五祖说你是南方人往南方去吧。

为确保安全,五祖连夜送慧能南下过江,来到九江渡口,师徒登舟,五祖亲自摇橹送慧能渡江。慧能说师傅请坐,弟子当摇橹。五祖说:“合是吾渡汝”,慧能答:“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法,只合自性自度。”五祖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慧能辞别五祖,望南而去。

数日之后,僧众才知慧能携衣钵离去,有不服者便南下追夺。其中有个叫慧明的率先追至大庾岭,眼看着就追上慧能。慧能掷衣钵于石上,自己藏在草丛间。慧明拿不动,大叫道:“我非为衣钵而来,为法而来。”慧能道:“既为法来,可与吾同去授法。”慧明行礼说:“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遂以佛法相告。慧明大悟,拜慧能为师,阻住追僧,往他处修行。慧能得以继续南行。

隐修悟道 凡十五载

慧能南行到了曲江曹溪,又被恶人寻逐追杀。于是他便隐姓埋名,远遁他乡,期间共有15年的时间,流亡在广东的四会、广宁、怀集和广西的象州、永福等地隐修悟道,并经常与山间的樵夫猎人生活在一起,还不时向他们讲述一些佛教的道理。一次,慧能给几个樵夫讲一个故事:一个穷人,遇见一个仙人,仙人许诺让穷人变富,要什么给什么。随着仙人所指,金银珠宝、稀世珍奇一一出现。结果,穷人什么都不要,只要仙人的手指……故事尚未讲完,几个樵夫都抱怨起来,觉得那穷人不可思议,现成的财富不要反而要仙人的手指。慧能耐心解释说,其实,那个穷人具有与众不同的智慧,眼前的那些财富都是派生出来的东西,是暂时的利益,唯有仙人的手指才是财富的源泉,是永恒的利益。

相传,六祖慧能在象州城郊西山六祖岩隐修悟道期间,劳动、诵经之余,常以佛学的道理教育周边村民。一日,风和日丽,六祖岩前,浓荫如盖的大榕树脚下,慧能与三个村民聚在一起品茶论道,茶过三巡,慧能从岩中拿出自己刚采摘的五个大小差无几的柚子果。对村民说,弟兄们任选一个拿回去与家人分享,余下的两个大家在这里一同品尝,如何?村民老王家境贫寒,遇事总是卖力多干,遇利常想自己多拿点,一马当先道:“那我就不客气了,谢谢卢行者!”率先从茶几上选了一个最大的放到自己脚旁。村民老赵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念过《三字经》,读过《弟子规》,知晓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道:“我学孔融让梨,我要最小的那个。”随手选了最小的一个放到自己脚旁。村民老李为人豪爽,为人处世不拘小节,道:“老王要大的,老赵要小的,我要卢行者面前不大不小的那个。请卢行者为大家解说。”慧能说,就外观而言,五个柚子果大小相差无几,选哪一个都差不多,选个大的赚不了多少,选个小的也亏不到哪里去?但就佛学道理而言,取大者说明其比较看重利益,以利为上;取小者说明其比较看重名誉,以名为重;取不大不小者说明其比较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避大小而取其中。其实,大家都选取最靠近自己的一个才是最正确的,因为最靠近自己的才是最应该属于自己的。如果有很多柚子果任你选取,由近及远而取之,你就有机会获得更多,这也就是佛学所说的随缘。

慧能隐修期间,猎人们常让他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每当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慧能就放走它们,慧能也因此常受猎人责难。每到吃饭的时候,慧能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就回答:“但吃肉边菜。”

风动幡动 升座弘法

大约16年后,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突然清风吹动旗幡,听众中有二僧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争论不止。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言,即把慧能请至上席谈论佛法。见慧能出语不凡,契理契机,不禁问道:“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出示五祖所传法衣,公开了自己的嫡传身份。于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发出家并开始升座讲法,成为六祖,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不久,慧能大师往韶关南华寺继续弘法,凡37年,向他的弟子,也向社会上的一般民众宣传佛法。慧能大师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不打坐、不读经、打破偶像崇拜,把佛教大众化、平民化。主张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认为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要烧香拜佛,只要“心中有佛”,时时处处崇善向上积善行德,把人做好了,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最终实现人成佛成的终极目标。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仪式,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坛经》。

中国禅宗奉北魏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为初祖,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为继初祖菩提达摩之后的二、三、四、五祖。但从历史考察,真正创立起禅宗的是被后世禅宗奉为四祖的道信和五祖的弘忍,他们在湖北黄梅创立的“东山法门”实际是最早的禅宗。自弘忍门下分出北宗的神秀,南宗的慧能。到唐末五代的时候,北宗已经衰微到湮没无闻,而慧能开创的南宗却随应时代一枝独秀,发展为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在六祖慧能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六祖慧能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慧能的弟子很多,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六祖慧能的法嗣。

713年,慧能大师在新兴国恩寺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后世弟子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至今,即“六祖真身”。慧能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即为《六祖坛经》。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六祖慧能大师一人。

《六祖坛经》 名扬中外

《六祖坛经》融汇了释、儒、道三家思想,是禅宗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佛教的著名经典,是广大佛教信众的宝典。在《六祖坛经》里,我们看到六祖慧能主张除“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贪心、瞋心、痴心。去“八邪”,即邪语、邪见、邪思、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看到六祖慧能要求弟子和信徒要有善良、诚实、正直之心,要知恩图报、孝养父母、感恩家乡,要上下和睦、尊卑相亲,要宽宏大量,要助人为乐、有错即改等。这些与中华传统美德思想相辅相成的佛教文化精华,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协调化解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美德,以及创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现在,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文化不仅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还远播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方国家,成为东方佛教的主流。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六祖坛经》亦颇受青睐,成为仅次于《心经》而被翻译成外语次数较多的经典。目前,《六祖坛经》的英译本有12种近20本,除此之外,还将《六祖坛经》翻译成日、韩、法、西班牙文乃至德文等。蓝卡斯特教授在他的《英译六祖坛经版本的历史研究》一文中说:“《六祖坛经》是西方世界最熟知的佛教经典之一。”由此可见,《六祖坛经》在世界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现在,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六祖坛经》仍然是学者、专家们研究的热门话题。

六祖遗迹 象州尚存

象州为千年古郡,因其紧靠柳江,有水路交通之便利,鱼米之乡优势,历史上长期设为郡、州、县治。象州县城郊西山有六祖岩,岩中及岩左上方现有六祖岩、重塑六祖圣像碑记、真隐岩、东海释隐迹处记、燕公书等摩崖石刻10处,为古人所题刻,其中尤以唐宋石刻为多,皆为后人反映六祖慧能大师在象州隐修的记载。2003年获列为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获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名称为“六祖岩摩崖石刻”。

游客参观六祖岩(廖才兴/摄)

六祖岩岩口向东,岩洞高宽各约2米、深约3.2米,内有一张约2平方米的石床;六祖岩左上方约15米处有真隐岩,岩口亦向东,岩洞细深,洞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洞口前沿约有3平方米的平台,曾是六祖慧能大师的隐修地之一。六祖岩、真隐岩两岩及周边主要石刻及内容如下:

六祖岩石刻:刻于六祖岩洞内左上方,为北宋石刻,字高0.8米、宽0.48米,篆书。石刻有落款,右侧小字为题刻者:“曲江谭掞文初书”,左侧小字为时间:“元丰甲子岁”(1084年)。 

谭掞,字文初,北宋广东曲江县人,是与佛结缘颇深的北宋文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同窗。曾任广西提举常平,负责粮食调剂和农田水利事务;后任广西转运副使,执掌财赋和督察地方官吏,他曾在桂林等地留有多处题刻。象州“六祖岩”三字,是谭掞在广西为官期间所书,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六祖岩”题刻。

重塑六祖圣像碑记石刻:石刻位于六祖岩洞内左侧内,字高0.67米、宽0.95米。内容为“象郡西山有巖,曰六祖巖,中有聖像,昔人所塑也。郡人云:昔六祖南庇 于此,信祀之也。宋元豐時,郡守張公唐輔勒詩于石,明我祖秉佛之旌旄,傳之心印,详且盡也,不復須矣。正德癸酉春,趙丁□□□之好□□,同逰此巖。觀祖像倾廢,遂募衆□共而塑之,復歩張公之韻,而鐫諸碑,用紀歳月而垂之永久云。诗曰:燈傅六世胤黄梅,五葉舒花有自来。釋部藩籬 祖闢,空門鎖鑰賴師開。山頭慈再濡萌蘖,岩底穹碑翳藓苔。景仰遗形閑遣興,塵襟尽洗净無埃。信官吏书許紀……信士陈永……信女……大明正德癸酉春正月吉日趙宗明记。”

张唐辅也是广东曲江人,为唐代名相张久龄的第十世孙。因世受六祖思想的影响,他对佛教情有独钟。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任知象州(象州太守)。

真隐岩石刻:石刻位于真隐岩左侧,与东海释隐迹处记石刻左右并列,东海释隐迹处记在右,真隐岩石刻在左,竖排,字高0.50米、宽0.20米,为楷书老体字“真隠嵓”

真隐岩(廖才兴 摄)

东海释隐迹处记石刻:石刻位于真隐岩右侧,与真隐岩石刻左右并列,真隐岩石刻在左,东海释隐迹处记在右,竖排,字高1.42米、宽0.20米,为楷书老体字“東海釋隠跡處記”。

燕公书石刻:石刻位于真隐岩左侧相邻的另一块石崖上,字高0.55米、宽0.18米,为楷书老体字“鷰公書”。

张说(667-730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三拜为相,封燕国公,时人常以燕公称之。张说与六祖慧能同时代,比六祖慧能小29岁。从张说生平活动轨迹看,他应该是在703-705年流放广西期间经过象州,写下了“真隠嵓”“東海釋隠跡處記”十个大字,至今已逾1310多年,应该是迄今为止、事关六祖慧能隐修最为久远的唐代摩崖石刻。

六祖隐修 象州史载

六祖慧能大师在象州隐修亦有见诸史籍。宋朝著名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岭南西路•象州》记载“六祖岩在西山寺后,磴道盘纡,石穴空嵌,可容数人,塑六祖像其中。”“西山寺在城西五里,其寺半山有一槛亭,大江横前,飞湍千里,郡城枕股,万瓦鳞闪,山川景物尽在其中,骚人题咏为多。”“西山与象山相连,尤为高耸,风土纪云:刀兵永不见,西山最高现。说者以为州从来无兵乱,虽侬智高陈进之猖獗,郡人皆虑,其侵害至境或自退,或败亡。人以为应谶。”“瑞象,瑶光台云:郡之西山,耸秀葱翠,四时寒暑,阴晴显晦,变态不常。当其天宇澄霁,倏尔溟濛,红日朝暾,游云浮飞,为白象之形,宛如生成,奔逐飘逸于西山之上,出没无时,父老相传,号为(瑞象)。”等等。

在《岭南西路•象州•仙释》的记载中,更是出现了关于六祖在象州隐修的直接文字记录。“卢道者,隐居阳寿之青金山,去城八十里,其山深广,虎狼甚多,卢在山中卓庵,修行勤苦,虎常蹲伏庵下,每出入,虎为守庵。”文中的“卢道者”即应为六祖。六祖慧能大师俗姓卢,名慧能,广东新州人。肉身与六祖真身同在广东南华寺供奉的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其《憨山老人梦游集》第五十卷有:“有新州卢道者。得黄梅衣钵。号为六祖。回至曹溪。时宝林已废……”,文中也称六祖慧能为“卢道者”,可谓无独有偶。而“阳寿”则是象州古时的县名,《舆地纪胜》载:“阳寿旧县,在阳寿东南三十九里,唐大历二十一年,移州治临大江,县随州治,旧城遂废。”即唐大历二十一年(787年)阳寿县城才随州治迁至现址,在此之前阳寿县治在东南方向的今罗秀至中平一带(当地现尚有军田村古城遗址和大普化村古城遗址),西山当时应叫青金山。阳寿县随州治移临象江边后,即以县城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自建设了佛寺,并按所在方位而命寺名:东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六祖岩所在之山位处县城西郊,西山寺在六祖岩前所建,此山即命名为西山。因此志书中便有了六祖慧能大师在象州西山一带卓庵隐居,修行悟道,因其道行高深,使老虎为之护法的记载。

现尚存世的三本古代象州志书中也有相关的类似记载。清乾隆29年《象州志》中记载:“西山在州西,隔江二里,旧有西山寺,今圮。”“六祖岩在西山,有石刻六祖岩三字。”清同治九年《象州志》中记载:“六祖岩,在西山寺后,磴道盘纡,石穴空嵌,可容数人。旧志云有石刻六祖岩三字。”民国三十七年《象县志》记载:“西山,在城西隔江数里,极挺秀,山腰有寺。”“六祖岩,在西山寺后,磴道盘纡,石穴空嵌,内可容数,有石刻六祖岩三字。”

六祖遗迹 永福亦存

在广西,除象州之外,永福县也有六祖活动遗迹见诸石刻。永福县永安乡太和村西面有双瑞岩,岩口向东,岩口高约5米、宽约10余米、岩洞深约30余米,有后洞通后山,岩前为太和小学。岩内由于上世纪70年代兴建“岩洞电影院”,已把岩内石龟、石鼓、石人等钟乳石敲毁,现为平地。岩前50米处有一小溪潭,传说中的晒衣石隐约可见。原在岩前建有的太和寺已毁,现为太和小学校园。据访问村中老者,都说岩前岩内原有碑刻20余通,现在已难寻踪迹,岩前石壁上隐约可见“双瑞岩”三字。

双瑞岩石刻文物尽管大都丢失,但现存残碑《重修太和寺碑记》,可以辨认出有“六祖飞身于此,因营置寺而栖焉”的字句。反映了此地乃六祖驻锡之所。另一残碑上有永宁州举人刘新翰所作《题六祖禅踪》诗,其中有“口口无尘竹径开,南能飞锡自黄梅”“口门认取禅灯在,碧水空明漾绿苔”之句,表明永福双瑞岩是六祖慧能驻锡之地,印证六祖曾在这里修行说法。

六祖隐修 永福史载

清雍正本《广西通志》记载:“双瑞岩在州南八十里,形如伏狮,而岩在其口,乃六祖修炼之所”。慧能“唐武后朝说法讲经于永宁州(今永福县百寿镇明清时为永宁州治所)南双瑞岩,知永福某叩其行止,答曰:僧修于此,不知花甲,但觉时寒时暑,草木盛而复衰,惟记入山之年,乃某年某月也。数其岁次,已四十年矣。”

清光绪版《永宁州志》所载:“双瑞岩,在州治东南八十里安和上团,有山状如伏狮,岩为其口,史称东明岩,岩外一池,澄莹如镜。其前平原,纵横可数百亩,众峰环列,万笏朝天之胜。岩内有石,昂其首者,宛然如龟;其扣之则鸣者,铛然如鼓,南宋高宗绍兴六年,县令黄昌世始得之,撰文立石,题曰双瑞岩,谓龟与鼓也。龟与鼓之间,石乳凝结若人箕踞状,后人因镂石于旁,曰六祖法生。”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成书的《粤西丛载》,以及清雍正《广西通志》都有关于“惠能禅师,唐武则天朝说法讲经于永宁州南双瑞岩”的记载。《粤西丛载》在辑录这则资料时注明系据《通志》。这表明,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关于六祖慧能在双瑞岩的传闻。永福旧志中留下不少写六祖禅踪的诗词。这些诗词将双瑞岩自然景色的描述与六祖西来在岩中修行弘法的史事融为一体。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永福县这个地方确有“六祖禅踪”。

专家论证 六祖隐象

2015年5月底,时任象州县委副书记吴孝斌,听人说起城郊西山上有六祖岩,便让县文物管理所负责同志陪同前往考察。吴副书记对象州的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也略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事迹和六祖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他在六祖岩及周边,对多处宋代和明、清时期石刻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又查阅了地方史志资料,对照分析后认为,此处文物古迹当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行迹有关,六祖慧能应曾在象州此处岩洞隐匿修行。吴副书记将考察的情况及自己的初步研究陆续写成《探寻象州“六祖岩》《再探象州“六祖岩”》《“六祖岩”又有重大新发现——三探象州“六祖岩”》《祖师隐修 猛虎护卫——六祖慧能大师隐修象州或又一力证》《象州六祖遗迹初探综述》等多篇文章,在《来宾日报》和网络上公开发表,引起媒体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引起广西历史学会负责人的关注。2015年7月,由广西历史学会组织历史学和考古学专家多人到六祖岩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们肯定了六祖岩及周边的石质文物的真实性,认为象州六祖岩与中国佛教的实际创始人禅宗六祖慧能的行迹有关,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古迹,六祖与象州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2016年1月22日,由广西历史学会与象州县政协主办,象州县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承办的广西六祖遗迹座谈会在象州县城召开。出席座谈会的有广西历史学会组织的区内文史与考古专家10人,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成清法师、来宾市佛教协会会长麦德林居士等佛教界人士8人,来宾市、象州县、永福县有关部门代表20多人。与会代表中有半数以上到象州考察发票六祖岩。座谈会的筹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象州县和永福县都准备有关于本县六祖遗迹的材料印发给参会人员。座谈会上,时任象州县委副书记吴孝斌使用多媒体课件汇报了“六祖慧能与象州”反映在文献资料及遗迹文物方面的情况。永福县文化局副局长刘家毅也汇报了“六祖慧能与永福”的文献资料及遗迹文物情况。会议期间,与会人员来到象州西山,实地考察了六祖岩、真隐岩古迹与石刻文物。在此基础上,围绕象州、永福两县六祖遗迹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交流。

广西六祖遗迹座谈会(廖才兴 摄)

与会专家学者从文献资料记载和文物实物佐证两个方面对象州县和永福县的六祖遗迹进行了认定。在评判象州和永福六祖遗迹的真实性的问题上,与会同志观点高度统一,发言的同志一致认为,象州和永福两地的六祖遗迹都有比较充足的文献资料和文物实物作为佐证,因而是真实的、可靠的,也是珍贵的、难得的。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佛教与象关系密切,而象州与象联系也非常紧密。象州西山一侧有象山。而象州的得名,不论是因古时城门画有大象,犯境兵匪见之自退,还是说象州西山不时有云气集结,形似白象,都与象有关联。这更增加了象州西山作为禅宗胜迹的分量,因此,将来在打造象州西山禅宗文化旅游胜地时,应尽可能结合象州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象”文化元素。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象州县六祖岩石质文物虽大多保存完好,但也要加强管理,妥善保护,防止发生人为的破坏,并要提高遗迹文物保护的级别。象州六祖岩摩崖石刻应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到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第七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审批尚未结束,应尽快补报材料,争取公布为第七批自治区级文保单位,然后再适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福县双瑞岩也要列入相应文物保护单位。与会专家学者还建议,象州六祖遗迹是非常宝贵的禅宗六祖文化资源,应很好地开发利用,将这一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并使之与广东新兴国恩寺、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等几处禅宗重要祖庭连结起来,形成岭南一条重要的禅宗文化旅游黄金线路。

2018年6月19至21日,由广西历史学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象州县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承办,广西佛教协会协办的“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成功举办。来自国内的禅宗文化资深研究专家、文史方志文献专家、六祖研究学术团体人士、佛教界人士以及相关党政部门的代表约9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象州县六祖岩、真隐岩等六祖遗迹,充分肯定了象州六祖遗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并围绕象州和其他地方的六祖遗迹的人文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六祖文化的当代价值,六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会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

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廖才兴 摄)

六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象州六祖岩等六祖遗址见证了禅文化在广西和岭南地区的传播,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佛教国家之间禅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全体与会代表,借研讨会在广西象州成功举办的殊胜因缘,特联合发出如下倡议:

一、广西象州六祖岩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多得的六祖遗迹,一定要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岭南的又一处禅宗六祖文化胜境。

二、以广西象州六祖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契机,树立文化自信,在广西逐步开展学习、研究、宣传禅文化,充分挖掘和阐释禅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使禅宗六祖文化成为广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补充。

三、充分发挥广西象州六祖岩等六祖遗迹的潜在优势,搭建起一个禅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广东等地在研究、弘扬六祖文化方面的合作,努力构建岭南禅文化圈。同时,进一步扩大与东南亚、东亚佛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六祖遗迹和六祖文化在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与会全体同志相信,象州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定会借此次六祖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的东风,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发挥六祖遗迹的价值和作用。与会人员作为六祖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愿意与象州和广西的同志一起,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弘扬禅宗六祖文化,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