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我们得“主动拔着自己的头发从地球上飞起来”

2024-06-11 02:38 来源:网络 点击:

孟京辉:我们得“主动拔着自己的头发从地球上飞起来”

在经历了三年对外戏剧交流近乎停滞的状态后,孟京辉让人们在戏剧中看到了坚持,也感受到了创新和迭代。(图 / 由被访者提供) 

2022年,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导演孟京辉依然实现了大家对戏剧的期许。

孟京辉导演的戏剧新作《第七天》在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迎来世界首演,这也是有史以来官方委约创作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第七天》是孟京辉继《活着》之后,再度改编余华的小说创作的戏剧作品,也是孟京辉继2019年的《茶馆》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舞台上亮相之后,继续对中国戏剧的开拓性探索。

这部戏剧收获了阿维尼翁戏剧节节目总监阿涅斯·妥丽的赞扬,以及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观众和专家媒体经久不息的掌声,再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探索与飞跃。

随后,孟京辉把《第七天》带回了中国,揭开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的序幕。

在没有国外剧目引进的情况下,今年乌镇戏剧节依然如期举办。

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今年的每一部特邀剧目都充满力量。”

在经历了三年对外戏剧交流近乎停滞的状态后,孟京辉让人们在戏剧中看到了坚持,也感受到了创新和迭代。

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无论是对孟京辉自己还是对中国戏剧而言,都是一个高光时刻。

在孟京辉看来,中国当代戏剧要用一种国际语言来面对世界文化。

《新周刊》与孟京辉展开了一次对话,聊了聊他是如何把戏剧创作坚持到底的。

以下为孟京辉自述。

源于一种敢于行动的勇气

2022年,我做得比较有成就感的两件事,一个是参加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一个是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乌镇戏剧节。

去法国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其实是酝酿已久的。

早在2017—2019年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艺术状态其实已经非常火热,和国外的交流非常多。

所以今年去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这件事,其实是基于戏剧文化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联系形成后的一个结果。

当时我接到了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特别邀请,于是《第七天》成了有史以来阿维尼翁官方委约创作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7月份去阿维尼翁的时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当时也面对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最终稀里糊涂就去了。

包括乌镇戏剧节能够如期举办,其实都只是源于一种敢于行动的勇气。

我们到阿维尼翁后,之前所有的担忧都没有了。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只要你想来,怎样都能来。

《第七天》在阿维尼翁戏剧节属于世界首演,压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第七天》是中国人写的剧本,讲的是关于死亡的事情,我并不清楚法国观众会怎样看待这部作品。

在阿维尼翁,观众思考得更多的是哲学问题,他们面对中国戏剧时的陌生感会比较多。

就这样,在阿维尼翁7月的大热天里,我们的演出位于13世纪建成的南法古修道院Le Clotre des Carmes的露天剧场中。

舞台有露天的拱梁,在现场你能感觉到一种穿透的能量,意境很神秘。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和我的团队高高兴兴地把事情做完了。

戏剧生态还应该再旺盛一点

后来,《第七天》来到了乌镇戏剧节,整个作品也变得更扎实了,演员们的情绪和情感慢慢释放了出来。

在我看来,欣赏戏剧作品,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维度和深度来解读。

我认为《第七天》这部剧在乌镇进入了另一个层级,这也是戏剧表演的魅力。

事实上,国际文化交流特别有必要,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很多文化领域的对外交流停滞有三年了。

2022年,我们的《第七天》算是唯一一个走出去交流的中国戏剧,但我觉得咱们的戏剧生态还应该再旺盛一点。

出不去的时候,我也想着在国内做点事。

2021年上半年,我做了《伤心咖啡馆之歌》,下半年做了《红与黑》。

本来今年上半年要做《等待戈多》,可惜2022年阿那亚戏剧节突然就取消了。

但我总想着要有点事干,得“主动拔着自己的头发从地球上飞起来”,这种感觉也挺有意思的。

从法国回来后,我在酒店看了好多书,包括俄罗斯的一些戏剧理论书籍。

在这之前,总是没有大段时间进行阅读,现在又得以回归阅读。

作为一个戏剧工作者,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因素整合在一起,也可以将之打散;可以孤军奋战,也可以集体作战。

我认为越是在这种状态下越是应该保持思考的习惯,这样对戏剧作品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孟京辉  中国当代戏剧领军人物,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先锋”曾是他身上最大的标签。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孟京辉和他的戏剧一直在时代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