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为南京大屠杀写书,惨遭日本右翼分子报复,36岁饮枪自尽

2025-01-12 18:51 来源:网络 点击:

张纯如:为南京大屠杀写书,惨遭日本右翼分子报复,36岁饮枪自尽

“砰!”

2004年11月9日的傍晚,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打破了傍晚的宁静,把荒草中的小动物都吓得四处奔逃。

枪声是来自一辆白色的小汽车,车子停在一片荒芜的地方,洁白的颜色与枯黄的杂草格格不入。正如车里的那位女子,温婉美丽,手里却拿着一把与她极不相称的小手枪。枪声正是出自她的那把小手枪,可出乎人意料的是被子弹击中的竟是她自己。

图源网络

女子美丽的容颜仍旧,她充满灵气的双眼还在看着远方的夕阳,可她的生命却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天,女子去世的消息就传遍了世界,这位曾经写下《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震惊中外的历史巨作的女作家,她的凋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仅仅美国就有多达230家的媒体争相报道了她去世的消息,社会舆论瞬间爆发。

她的名字叫做张纯如,是一位美籍华人,她在自己的惊世巨作中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南京的暴行,将那段打着法西斯名义狂抢滥杀的历史暴露在世界面前,血淋淋的惨案让人无法忘记。

张纯如

虽然是揭开了隐藏多年的真相,让世界都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无耻和恶毒,但她也因此凋零在了自己最美的年纪。

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张纯如又究竟经历了什么让她这样决绝而惨烈地离开这个世界呢?

出身书香门第,继承优良基因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她的父母都是中国人,因为出国留学最终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

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和母亲张盈盈都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后来一个在美国高端科技所研究物理,一个则是研究生物的。

两个人强强结合之后生下了可爱的女儿,为了给女儿最好的希冀,张父张母给她取名为纯如,这个名字是取自《论语·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一句,意为纯正和谐。

儿时张纯如(右一)与家人合影

因为父母移居美国,所以张纯如是第二代的美籍华人,她的祖籍在江苏淮安,因此即便从小就长在美国,但是她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中国女孩的典型内敛含蓄,而且落落大方温婉优雅。

基于父母优良基因的张纯如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再加上父母给张纯如的教育都是很好的,所以在她17岁的时候就以十分优秀的成绩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录取了。

其实虽然伊利诺伊大学很好,尤其这个数学与计算机专业更是招收学生很少,基本上都没什么女生的存在。但这个机会对张纯如来说只是离家很近就能学习罢了,因为她和科学家父母一直都是居住在伊利诺伊大学槟城校区的,所以考进这个学校对张纯如的生活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张纯如中学时期证件照

当时她是打算从事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行业,因为她认真努力,所以她在大学的成绩都是很不错的,是极少数女性在理工科碾压男性的例子。可是就在她马上要学完所有课程,拿到相应学位证书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转学新闻学

原来张纯如出生的书香世家不仅代表她的父母,她的祖父张乃藩曾在国民政府当过官,虽然国民政府有过一段混乱的时期,但是张乃藩一直都坚持着两袖清风为国为民。而张纯如的外祖父张铁军更是一位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抗日将领。他后来多次辗转,最后在台湾的一家报社担任了总编的职位。

张纯如的外祖父、祖父和她的父母,从小就给张纯如带来的是爱国教育,他们告诉她不管身在何方,头上顶着的是什么国籍,她都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

张纯如

因为这些教导,张纯如一直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可是远隔重洋她只能从长辈的描述中去了解到祖国的一点一滴,等她再大些,能够通过看书来满足自己对祖国的怀念时,却发现在美国对中国历史描述的书籍太少了,而且很多都和祖辈父母说的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关于他们一直让张纯如记住的抗战时期的历史,几乎很难在美国找到相关描述。因为父母对张纯如多方面的教导,所以她不仅理工科成绩很好,写作上也是颇有天赋的,在经过一番思考她最终决定转入新闻系去,想要用自己的文字告诉世界真正的中国。

投身写作,立志打开真相大门

转入新闻系以后,张纯如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文笔。普通人要用四年时间才能修到的学位,张纯如仅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赶上了进度,并且在毕业典礼上她还用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张纯如(左)

在上台发言的时候,张纯如说了一段启发意义重大的话:“我最大的希望是,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中,有几个人能成为,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人类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请相信个人的力量,一个人也能让这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理念,就能引发或结束一场战争。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

这段话不仅是她当时的感想和期望,更是她往后对自己未来的鞭策与方向。那个时候的张纯如在文学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初步成就,在她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蚕丝》,这本书在文坛里也有一定的价值,为她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演讲中的张纯如

决定走写作之路的张纯如又一路向前,很快考上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这里她遇见了爱人布瑞特·道格拉斯,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仅如此,张纯如还很顺利地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的她为了积淀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先去了美联社工作,随后又在《芝加哥论坛报》工作过一段时间。

攒足了经验的张纯如因为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风格,并且长时间的撰稿给她带来了稳健的发展方向。所以没过多久,她就辞职回家写起了长篇小说,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张纯如的丈夫是是一名硅谷的工程师,他对妻子的决定都很支持,并且由衷地欣赏她在文学上独特的见解。在知道张纯如一直想把中国历史写出来的时候,他先是表示了肯定,最后又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他照顾好家庭,让张纯如可以放心去写。

张纯如和丈夫

那时才23岁的张纯如已经是一位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了,有一天在和一位从事影视行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张纯如获知对方正在做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相关视频,便应邀看了其中部分资料。

了解中国抗战史,普及抗战时期的事实是张纯如最早转文的想法,在张家爱国一族的影响下,她对中国的那段苦难史充满了好奇,因为能够找到的资料不多,又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回国来调研,所以朋友的这次提议让她心头一颤,寻找了太久,她很是迫切地想看到朋友的资料。

不过令张纯如感到更迫切的,是朋友所说的一句话:“或许你也可以先去旧金山看看,最近那里有一场华人举办的图片展,比起我的资料要更全面也更真实一些,就是关于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的。”

张纯如

珍贵的机会和材料来之不易,张纯如立即赶往旧金山,紧赶慢赶算是赶上了,只是她满满兴致而来,却是在看见那些图片的第一瞬就沉默了下来。

那些图片大部分都是黑白照片,比起长辈的叙说和资料的显示更加直接明了。但是那些血腥残暴的内容让她不忍再看,善良的张纯如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她不敢相信自己深爱的祖国曾经遭遇了什么,而那些人又到底隐藏了什么。

看完图片展,张纯如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段历史的真相写出来。

寻找真相,落笔成文

下定决心的张纯如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她的父母和丈夫都是很支持她的想法的,但是很多美国朋友却表示不理解:“一段已经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有那么多必要去研究它的内容吗?然后还要把它传递给全世界的人,这看起来商业价值并不高。”

查阅资料的张纯如

面对这些质疑,张纯如的回答很简单:“写这本书不在于赚不赚钱,而在于我有多么想写,我感觉我既然拿起了笔,就是很有义务去写下那段历史的真相的。”

那些照片的内容深深印在张纯如的心里,让她想要寻找真相的心越来越坚定,考虑到美国能够找到的资料不全,张纯如决定回国寻求真相。

1995年,在一个酷热的午后,张纯如踏上了回国之旅。她先是从美国飞到香港,再从香港转到南京,当她从火车上下来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车水马龙的繁荣之象。她没有感到惊讶,毕竟过了几十年,早该有些变化的。

1995年,张纯如在南京

虽然现在的南京已经进入了发展期,当初那些被日本侵略者轰炸损毁的建筑很多都不在了,那些浸满大地的鲜血也早已干涸消失,但是张纯如能够清楚地感知到,那些冤死的亡魂仍旧在南京每一个角落无处可去。是因为他们的冤屈没有得到平反,是杀害他们的凶手还没有被惩罚,所以他们心有不甘不愿离去。

那一年的南京似乎格外的热,张纯如每天跟着向导奔走在南京的各个大小角落,在有标记没标记的地方都做了仔细的考察,哪怕天气再热她也没有休息。

地点考察结束,张纯如就开始采访起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们,她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资料。因为在美国长大所以中文说得不太清楚,为了交流方便她还请了当地的杨夏鸣教授前来做翻译。

为了节约时间,张纯如还会把幸存者们的话录下来,因为对方说的都是南京方言,所以她听的时候都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可即便困难重重,张纯如从没有放弃过。

张纯如在南京采访大屠杀见证者

这样的调研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两年左右,她不仅在中国找资料,还了解了很多比如《拉贝日记》、《魏特林日记》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综合阅读以后再整理分析。

调研快结束的时候,张纯如的内心感觉到很压抑,因为在1937年的南京,仅仅42天里,日本侵略者发生了屠杀接近900多起,强奸和轮奸案两万多起,平均每天就有近一万人被杀害。

这样可怕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城中资料的整合和幸存者们的回忆。面对这段历史,张纯如感到很是痛心,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她第一次直面这样可怕的事实,心中不免有些惆怅,这样的情绪一直发酵,最终给她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1997年,经过了两年的历史调研和资料整合,张纯如终于写完了那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图源网络

积郁成疾,在威胁下自尽离开

在张纯如写完之后不久,《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很快就爆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后来还被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这本凝聚了张纯如两年心血的作品,在出版之后就引起了轰动,购买、评论的人数不胜数,很快就被翻译成了十五种语言出版,几乎流传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人不是不想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他们只是没有资料可看,没有书籍能够了解。

关于这本书,《纽约时报》曾经评论过:“这是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

张纯如

既然有人想看,并且想看的人很多,所以张纯如就明白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绝不在少数,她认为书籍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她需要为这段真相再做点什么。思前想后,张纯如决定亲自演讲,她带着《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走遍了世界,每一次演讲都是她对这段历史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罪恶嘴脸的痛斥。

这个时候的张纯如,才真正达到了她一开始想成为的新闻执笔者。张纯如在演讲中说:“我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她坚定地想把真相带给世界,想让大家同心协力,让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上演。

张纯如

可她无所畏惧并且坚定的行为,虽然把真相公之于众了,却把自己置于了危险的境地。日本的右翼分子在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一直都是回避且拒不承认甚至是篡改的态度,当张纯如揭开他们的罪恶嘴脸后,急红眼的他们开始无所不用其极。

不仅经常恶意诋毁张纯如,还经常给她送很多带有强烈恐吓和威胁意味的东西,就比如有一次张纯如收到了一封无名信,她打开发现里面不仅有恐吓的话还有两颗子弹。

原本在整理这段可怕历史资料的时候,因为看了太多血腥的画面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张纯如就落下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从中国回到美国之后就经常失眠脱发,每天的精神状态并不好。

张纯如

被日本右翼分子威胁之后,张纯如的焦虑状态又更加重了一些。她几乎经常性地彻夜难眠,头发脱落地也更多了,偶尔入睡梦见的都是侵略者可怕的嘴脸。看着妻子饱受折磨,布瑞特带着她去看医生,可得到的结果却是张纯如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多么可怕的一段历史,多么可怕的一场屠杀,不仅伤害了几十年前无力反抗的百姓,还伤害了为这段历史正名的女子。柔弱的躯体又怎么能够抵抗这样的折磨,在反复挣扎了不久之后,陷入噩梦循环张纯如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2004年的11月9日,她开车来到一个偏僻但是安静的地方,在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灿烂的夕阳以后,她扣动扳机结束了自己曾经美丽并且为无数人活过的生命。

张纯如之墓

这位美丽并且具有高智慧的女子,仅仅36岁就离开了这个她以热情拥抱的世界。在留给家人的遗言中,张纯如说:“我曾经认真地生活过,为了心中的目标和写作,还有这个世界,我曾经真诚地奉献了我全部的热情,完成了这些事情我就觉得是足够了。”

她的离开使得世界再次震惊,可不管如何激烈地讨论,张纯如都听不到了。她安静地躺在美国的天堂之门古墓里,欣喜地看着自己墓碑上的“人权斗士”四个字,这是她付出了心力和生命捍卫的真相,是她纯正和谐这个名字的体现。

2021年,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主办的网上论坛里,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如果不记住历史,将来一定会重蹈覆辙。”

张纯如铜像

可以看到的是,张纯如虽然离开了,但是她费尽心力找出来的真相却再也无法被掩盖了,历史的真相需要人保护,而找出真相的人也同样需要人保护。这个美丽又可爱的女子,是一位真正的人权斗士。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更不能够被忘记,除了张纯如还有很多人在为这些真相做努力,我们中华儿女不仅要记住这段悲痛的历史,更要记住这些为之真相而且不顾一切的斗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