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吉生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曾为胡汉民治病并为保护中医奔走

2024-06-20 02:10 来源:网络 点击:

裘吉生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曾为胡汉民治病并为保护中医奔走

他不仅是一名辛亥志士,而且还是我国近代中医革新的先驱。他行医数十年,专门精选了99种医书,分三集出版,名为《三三医书》,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与何廉臣、曹炳章一起被世人誉为“浙江三杰”。

自制药物治愈肺痨,终成名医;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

裘吉生,名庆元,是崇仁镇义门裘氏一位杰出的中医人才。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因此得名,遂称“义门裘氏”。传至裘吉生曾祖父时,崇仁发生山洪水灾,家宅被毁,良田被冲,其曾祖父亦被大水冲走,不知所踪。因此,其曾祖母只好挑着年幼的儿子(即裘吉生祖父)一路乞讨到绍兴,被山阴县城东门外的一户好心人收留,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成人。裘吉生祖父长大后从事铜业手艺,立足山阴,生子名沛山。沛山长大后在钱庄当店员,并育二子二女,长子即裘吉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廿二日,八岁入私塾启蒙,十五岁时学习铜器手艺。

光绪十四年(1888年),裘吉生到乾泰钱庄当学徒,两年后,患上了时人谈之色变的肺痨,已是吐血的第三期。肺痨在当时算得上是绝症,他到处就医,都束手无策。与其坐等死亡,还不如砺志习医,自治疾病,裘吉生把自己关进小屋,用当学徒的积蓄,买来了一本《本草纲目》,通宵达旦,潜心研究,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用医生的处方对照《本草》进行药性的调剂。一年后,他从小屋里出来,没有任何的咳嗽声,而且脸色红润,身体康健,几近绝症的肺病竟被他自己治愈了,在当时算得上是奇迹。

钱庄学徒自制药物治愈肺痨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绍兴,一时间很多有肺痨的人都来找他医治,大部分都被他治好。裘吉生的名气从此越来越大,并立志自学成材,做一名良医,在家门口挂牌开起了诊所,这一年他19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裘吉生在杭州尝试创办电厂。那年2月,一个叫陆肖眉的人在杭州试办电厂,遭到官府干涉。杭州府同意裘吉生接收电厂,改名为杭州大有利电灯公司。裘吉生立刻登报招股集资,并委托上海信义洋行购买德国西门子设备。次年4月,大有利电灯公司正式向城区发电,街上路灯亮起来了,但市民却担心“天火烧”,不愿接灯,公司陷入了没有市场的困境,无法再维持下去,裘吉生只好黯然退出杭州。

裘庆元

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裘吉生就立志以行医为掩护,投身革命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裘吉生与徐锡麟、陶成章、孙德卿、秋瑾等人交往,从事革命工作。两年后,他将“吉生”化名为“激声”,经蔡元培、蔡元康兄弟介绍,加入光复会,参与大通学堂创办工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还创办了“教育馆”,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与何廉臣等人成立了“绍郡医药学研究社”,被推为副社长,又创办了《绍兴医药学报》(后改称《绍兴医药月报》)。不久,徐锡麟、秋瑾等一批革命志士相继被害,裘吉生也成了清政府的“通缉犯”,不得不离开绍兴,到上海后经友人蔡某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仍以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受同盟会委任转往东北,在满洲、奉天(沈阳)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当时,张作霖在东北疯狂追捕革命党人,他得到俄国人的密报,连夜单骑出关,才得以脱险。在东北期间,他结识了很多日本医界人士,留心收集珍贵的医籍,还积极搜购海外汉医书籍、东瀛版本中医书及先贤遗著稿本,得到不少珍藏孤本、精抄本,悉心研究,自谓“良医等于良相,治国原为治民”。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辛亥革命胜利。裘吉生又回到绍兴,继续行医。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嘱当时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委任裘吉生为汉阳新关监督,他拂然不受。民国四年(1915年),裘吉生正式在绍兴北海桥创办了“绍兴裘氏医院”,由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裘氏医院在医界声誉日增。他又组织成立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先后任副会长、会长,主持编辑刊印《医士道》《国医百家丛书》等,还恢复了《绍兴医药学报》,并任《学报》主编。绍兴医界学术活动在他和何廉臣、曹炳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十分活跃,国内名家如张锡纯、张山雷均在《学报》上发表论述,成为中医界主要学术交流园地。

被孙中山题词表彰的一代名医,在杭创办“三三医院”

民国五年(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陪同前往的胡汉民突然患上了赤痢,腹泻不止。他们就找裘吉生医治,孙中山是西医出身,他见到中医,心中不免有些怀疑。

孙中山题词

裘吉生胸有成竹,立刻代其配药,煎好草药,将药汁装入玻璃瓶,每次服用一格,日服三次,犹如西医药水。胡汉民照此服用了一剂,就痊愈了。孙中山非常高兴,手书“救民疾苦”四字相赠。

国父题词赠送裘氏,一时传为美谈。绍兴文人刘大白也拟了一联相赠:“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横批“集腋成”,合在一起即隐含“裘吉生”三字。

裘吉生擅长外感热病、内伤虚痨等症,对温病,力争中西药汇通。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天,裘吉生将经营多年的“绍兴裘氏医院”交给门生打理,自己携家眷举家迁杭,另起炉灶,这年他正好50岁,行医33年,他以《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为旨,自谓“不读三世书,不蓄三年艾,不能三折肱”,因此在杭州成立的医社和医院均取名“三三”。

坐落在杭州吴山脚下十五奎巷四牌楼39号的“三三医院”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医院坐北朝南,前厅悬挂着孙中山亲笔题词的紫红匾额“救民疾苦”。裘吉生亲自坐诊,主持中西医内科,医院特意聘请西医参加,设立中内科、西内科、牙科、伤科,有病房十余间,病床三十张。医院还使用实习医生,一般实习三年,期满后由社长裘吉生签发“三三医社”毕业证书。“三三医社”主要出版医书,并定期出刊《三三医报》。他还热心于培养中医后生力量,亲编《学医方针》《药物学便读》《诊断学》《女科治疗学》等函授教材。他不仅注重医术的传授,更注重对医德的培养,重订行医十德于座右,勉人励己。因此,“三三医院”声誉很好。

民国十九年(1930年),裘吉生租借了杭州湖滨南山路柳营巷巷口一幢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欧式洋房,俗称“黄楼”,房子十分气派,两层楼房共47间,三三医院就此搬进新址,并专门开设了妇产科,增设了产房。

裘庆元

裘吉生虽是中医,但他坐诊看病,注重中西医结合。他也一再告诫自己的门生和实习医生:“行医以活人为主,病之宜于西者用西药,宜于中者用中药,切勿有门户之见。”当时有一位癫痫病人不信西药,请裘吉生一定要用中药医治。裘吉生答应了,却在煎药时暗中加入溴化钾。结果,病人很快痊愈,但他浑然不知其中的机巧,这就是裘氏中西医结合的作用。

裘吉生因病开药,认为行医看病、治病救人,关键要做到一个“活”字。那时的杭州人很怕大黄、石膏这样的重药,杭州城站铁路局一位职员的太太来看病,须用白虎汤,内有石膏,她不敢吃,裘吉生哄她:“可用荷花露代替。只怕药铺没真货,我家里有,你晚上来取。”待她走后,裘吉生就将石膏煎水冷却。晚上,病人以为是荷花露就高高兴兴地拿走了,病也很快就好了。裘吉生最擅长治疗胃病,他曾用数十年治疗胃病的经验,独创了一个方子叫“疏肝和胃散”,当时誉满国内,被称为“裘一贴”。

为捍卫中医奔走呼号,提议设立“中央国医馆”

自西医东渐之后,“中医存废之争”延续了数十年,但最早提出“废止中医”的是汪精卫,他自以为是革新派领袖,到处演讲日本明治维新,第一件事就是废止汉医,他的追随者最终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形成了一个议案,“中央卫生委员会”悍然通过所谓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障碍案”,认定中医“落后、迷信、不科学”,要用四十年时间给予淘汰。而中医延续千年,救治多少病人,挽回无数生命,怎么说废就废?

当时裘吉生等人认为中医不仅不能废,而且还应该继承和光大。裘吉生就挺身而出,联合中医同仁,为捍卫中医事业奔走呼号。他告诉在上海南洋医大学习西医的孩子:“全球各国,文字不同,学术也无不相互为用,中西医的结合,应该叫新医学,或者现代化医学。”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抗争大会在上海总商会大厅举行,来了15省234县中医代表281人,路远地偏如香港、四川、云南、陕西等地的中医也都寄来捐款以示响应。裘吉生被推为浙江代表和大会执行主席之一,到达上海,共商对策,当时的会场和报纸上都悬挂和刊登了孙中山先生给裘吉生的题辞。

裘庆元

在抗议废止中医案的会上,裘吉生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还提议会议当天为“中医药界大团结纪念日”,这就是后来“3・17国医节”的由来,并第一个站出来自荐赴南京请愿。

不久,裘吉生就被推为赴南京请愿的代表,为保存中医积极奔走,据理力争,并上书“立法院”,尖锐地指出:“消灭中医,乃外人挟帝国主义借中国内奸走狗实行文化侵略也。”

3月22日,他与请愿团一下南京下关火车站,站内站外聚集的一千多名中医界人士顿时沸腾起来,地上还铺上了代表中医的黄色地毯,表明中医是黄帝内经的传人。当时,车站走廊上还有500多名安徽难民,因为南京市长刘纪文建造中山路,将违章建筑拆除,他们无屋可住,准备返乡。见有新闻记者在采访裘吉生一行,便蜂拥上来,其中两人跃登台上,破口大骂政府取缔中医要不得:“安徽全省西医仅三五十人,要是没有中医,人民的健康就没有保障。”

蔡元培

在南京请愿期间,裘吉生利用私人关系奔走会见了多位名人: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那是光复会一起打天下的老同志;蒋介石亲信、时任南京政府警卫团团长的宣铁吾,那是从前他在绍兴办印刷厂时的工人;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有救命恩……裘吉生的道理十分贴切:“全国中医有83万人,对全国十分之九以上的人民做着医疗保健的工作,而全国西医不过六千多人,多数集中在城市,无数乡村县份一个西医都没有,人民一旦有病,唯中医是赖,怎么能废止呢?”当时,正好有一国民党要人招请愿代表治病,欲以验证中医之实效。代表们都推裘吉生开药,结果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为中医争得声誉,为捍卫千年中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最后,在中医药界坚决反对和全国各界人士的声援下,国民政府卫生部被迫撤销提案。在此期间,裘吉生还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同当局反复斗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终于通过了由他提出的设立“中央国医馆”的建议,全国中医界抗争南京政府的活动,至此完美收官。民国二十年(1931年),裘吉生担任中央国医馆理事。

致力搜集、整理、出版医学书刊,成就医学巨著《珍本医书集成》

裘吉生不仅是医学实践家和医事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个医普推广家。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出版医学书刊。搜罗孤本、精抄本、医稿等三千余种约两万册,但他并不自私自秘,而是旨在公开普及。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精选99种医书,经校刊整理,由杭州“三三医杜”分3集出版,每集三十三种,定名为《三三医书》,又名《秘本医学丛书》《九九医学丛书》,并为每一本医书撰写提要,使读者一鉴而知全书概况。《三三医书》的出版为中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在其家藏的3000余种医书中选出弧本、抄本、精制本及批校本,包括未刊稿共90种,经分类编辑为《珍本医书集成》,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这是他晚年所辑的一部医学巨著,共收古今医书九十种,并将这九十种医籍分隶十二类,即医经、本草、脉学、伤寒、通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方书、医案、杂著,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与文献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间谍希望裘吉生能够留在杭州继续坐诊看病,裘吉生毅然拒绝,并悄悄把2万多册书装成40个箱子,秘密存放到杭州市郊回龙庙友人赵先生的家里,自己则带着家人逃到建德市寿昌镇毛家村避难。不久,杭州沦陷,当时有个叫“印洗和尚”的日本间谍,千方百计打听藏书下落,裘吉生的两个门生为媚敌得利,带着日军以搜查军火为名,将藏书全部搬运一空,再一把火烧了赵宅。

后来,裘吉生一家又逃避到龙游县乡下,在那里,日寇要裘吉生找女子供其淫乐,他严正拒绝,被打得鼻青眼肿、血流满面,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抗日战争胜利后,劫后余生的裘吉生一家从浙西山区回到杭州,昔日的三三医院早已烟消云散,原来裘家的住处已屋无片瓦,他们只好租住在藩司前桂林里12号。为了养活一家人,裘吉生在其妻子义父家的劳动路159号,借了堂前一块地界,作为行医诊所,桌椅板凳都是借来的,这年他已经75岁了。

裘吉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娶妻陈涵。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涵病故,于次年继娶胡淑英,育有六子。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11日,他病逝于杭州桂林里12号寓所,葬杭州赤山埠,一代名医就这样走完了75年历程。

他的历程,颇为传奇,被称为“五奇中医”:自学成材为良医,一奇;兴办教育馆、印刷厂、杭州最早的电厂等实业,二奇;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投身革命,三奇;革命后功成身退,继续从医,开创杭州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奇;打破门户之见,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推广普及,是全国中医珍本刊印发行最多的出版家,五奇。

更为庆幸的是,他的幼子裘诗庭继承父志,师承江苏省祖传11代名中医任继然等,任职杭州市中医院,从事临床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