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夏”概念的五种说法

2025-01-19 23:25 来源:网络 点击:

关于“华夏”概念的五种说法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现在则几乎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代称,我们中国人也都自称是“华夏子孙”“中华儿女”。那么这个“华夏”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着什么样特殊的含义呢?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主要观点是以下五种:

一、地域说

“华”就是“华山”,“夏”就是“夏水”(洛水),华夏在古时候就是指中原一带,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一带。所以三国时期,荀彧对曹操说“今华夏已平”,说的就是曹操统一了中原,并在河南的许昌建都。

“华山”不是在陕西吗?怎么华夏又在河南了?因为古时候的这个“华山”是指“嵩山”。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鲧,被帝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这个“崇”地就是今天的嵩山附近,这也是夏人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

因为华夏连称,所以嵩山山脉又叫华山或镇华山。《国语》“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说的都是“华”指“华山”(今嵩山),夏指“夏水”,这个夏水到底是指汉水,还是洛水,还是黄河,也有很多争议。反正,你知道地域说观点的人认为华夏二字皆是从山水中来就行了。

二、民族说

远古时候,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主要有三大族构成:华夏族、东夷族、南蛮族。后来华夏族的首领黄帝打败了东夷和南蛮,统一了中国,黄帝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族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称。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就是说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衣服华美,地大物博,我们是华夏族。其他的,弹丸之地也好,披发左衽也罢,都是他族。

当然随着后来华夏族的不断扩张,中华大地上华夏族的版图也不断扩大,直到最后,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那么后来华夏族去哪儿了?后来汉朝更强大,“华夏族”逐渐跟“汉族”同意,也就逐渐被“汉”所代替了。

三、图腾说

“华”即“花”,是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共同形成中华文化的主体,华夏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

花是图腾可以理解,那夏不是夏水,不是朝代,不是民族吗?怎么也成了图腾?其实,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华即是夏,夏即是华,不仅意思一样,发音都一样,所以“中华”又称“中夏”。所以《左传》里还有孔子的原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跟“夏”也是同一个意思。大约从编著《尚书》开始,我国古籍上才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四、文化说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华夏”一名是以文化高低来定的。文化高的民族称为“华”,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华夏就是文化程度高的部落。与“华夏”部落相对的,华夏以外的文化程度低的地区和部落就是“夷”、“蛮”、“戎”、“狄”。

这样华夏就是个文化高低,四周文化程度低的就成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其实,直到现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比如河南的人可能觉得湖北是“南蛮之地”,河北是“北狄”;而湖北则觉得河南是“北狄”,湖南是“南蛮”。

反正,只要是自己南边的就是“蛮子”,只要是自己北边的就是“侉子”。这其实也不是地域歧视,而是一个文化高地和文化圈层的问题。

五、王朝说

王朝说就很好理解了,“夏”就是夏商周的夏朝,目前中国的历史还是从“夏朝”开始算的,“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部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夏王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后面的商朝和周朝,也都承认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于夏禹开辟的九州之内,即“区夏”(夏朝的区域)。所以夏王朝直接作为中华民族的代称,没有争议。那前面的那个“华”呢?

有人是这个“华”来自于“夏朝”之前的“华胥国”。《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其实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无论是认为穿着华服,讲究礼仪的民族就是华夏,还是没有住在中原地区就不是华夏,“华夏”二字都包含了古中国人能够作为“华夏之人”的那种无限的傲娇,那种由衷的自豪和那种无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