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左权如在55年能授大将吗?

2024-10-22 22:18 来源:网络 点击:

《亮剑》中,左权如在55年能授大将吗?

本文作者:大兵

这是关于1955年解放军授衔,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将军如果没有牺牲在1942年,授衔的时候是元帅还是大将?

也是作者这次以《亮剑》人物为“引”,介绍55年授衔的最初诱因…

其实“元帅、大将”的最早出处,是当年许光达大将自请降衔时,贺老总说的。

当时许问: “如果左权不牺牲该授个什么衔?”

贺龙说:“可能是大将、也可能是元帅…”

许又问:“那叶挺呢?”

贺龙说:“元帅!肯定是元帅。”

可作者却认为,1955年授衔的上将中,排名第11位的韩先楚将军才是真正的“第一上将”——因为前10位都是够大将资格的。其中萧克、李达、张宗逊、许世友几位名将,在两次提交的大将候选名单中都出现了。

▲八路军时期的萧克将军。

许光达在当时写给中央的信中就提出:和自己常年搭档的王震将军论资历、才干都比自己更够资授大将衔——那么最终评判大将与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这正是1955年授衔上将以上的高级将领除了职务评级、历史贡献、个人德才之外,另外一条最重要标准:代表性!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红军三大主力,八路军、新四军,五大野战军的“代表性”,在位列十大元帅的各位老总身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十位大将则突出了各大山头的“第二代表”,或者次一级的起义、创建历史队伍之功绩。

比如最年长的张云逸大将,是百色起义的代表人物;和许光达同为“正兵团”级授大将的王树声将军代表四方面军,特别是西路军;而许光达本人位列大将的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参与组建了红六军…

▲曾任新四军代理军长的张云逸。

我们都知道百战艰难、创始最难!

各位元帅、大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恰恰是55年评衔中最难认定的部分,也是最具有“排他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将的候选名单先后出现了15人、22人两个版本,而最终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只确定了9个人,比预定授元帅的还少1位!

此时许光达创建“红六军”以及“雁门军区野战兵团”的代表性,就比时任二、六军团副总指挥的萧克更凸显,因为贺老总已经代表了这个大山头。

也正是因为替其他将领惋惜,这才有了“许大将让衔”的美谈。

▲抗战时期的许光达将军。

搞清楚了这一点,回过头来再说左权:

以左权将军当时八路军副参谋长,实际上在代行参谋长之权,加上黄埔、伏龙芝军校的军事素养;如果没有牺牲的话,后期的职务上升根本不存在高低的问题——绝对很高。

大概率在解放战争时期会成为野战军副总指挥,或者军委总参谋长之类的顶级指战员。

▲抗战初期的左权将军。

但正如贺老总“大将、元帅”的说辞,后世对左权将军的评价大都带着“逝者大、尊者讳”的成分,往往忽略了他在55年评衔时的两大劣势:

其一,参谋长。在最开始“张大彪”那期就已经讨论过了,当时解放军对各级部队长的参谋长是定为“准”级的——作用上比副职大,但实际上评级低一档。

比如曾在左权手下任作战处处长,后来担任了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1955年以“准兵团”级授少将,连彭老总都为此拍了桌子。但没办法:“准兵团”级的编制军衔应该是中将的,但考虑到解方从原东北军加入八路军的时间太晚,大家都是中将对其他老红军不公平啊!

▲解方(左)摄于1951年板门店谈判期间。

而唯一一位“准兵团”级的上将贺炳炎,那是全军闻名的独臂将军——“锯臂撼天一把手、长征血染红旗俏”

这就是创始艰难时期军事主官和参谋长评衔的不同!

▲贺炳炎(左)与多年的搭档,独臂政委余秋里将军(右)。

其二,代表性。左权将军早年参加过“宁都起义”,由此创建了红五军团;但是就代表性而言时任副总指挥的董振堂和军团政委肖劲光更加突出。左权当时是下属十五军的首任政委,另外一个军的政委黄火青还是中将呢…

后来同样担任过四野的参谋长、同样是兵团司令,建国后一个任海军司令一个任空军司令的肖劲光和刘亚楼为什么差一颗星呢?

这就是代“表性上”的区别!

▲红军会师时的董振堂(左)。

甚至刘亚楼在上将中的排名,还远不及他当四野参谋长的时候,任纵队副司令的韩先楚呢;因为韩先楚将军后来担任过志愿军总司令,在“代表性”上除了彭老总同样具有很大的“排他性”。

▲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左)与哈工大院长陈赓。

正因为如此,1955年授衔实际上从职务需要来说,上将就封顶了——也就是为什么1988年恢复军衔制的时候,“元帅”和“大将”没有再出现过。

他们二十位在这支军队创始初期的代表性、以及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的丰功伟绩,已经无人可比!

所以除了像粟裕大将淮海挽狂澜,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进程这样的盖世奇功之外,上将其实是大部分战功卓著将领的天花板了。

当然如左权将军早年求学接受马列主义,为民族解放、为独立自由走上革命道路的军人来说,“马革裹尸犹不恨,何须胜瘴与轻身?”

这些讨论只不过是后人景仰先烈的遗憾罢了…

正可谓:

指挥若定最从容,

百战长流旷世功。

虎帐运筹神莫测,

太行立马气如虹。

身先从少堪夸勇,

断后危多敢尽忠。

一去清漳千古恨,

神州泣血唤英雄!

(吴文昌著)

下一期:孔捷的“意难平”...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喜欢请不吝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