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音乐舞蹈·周至渭旗锣鼓

2024-10-06 23:17 来源:网络 点击:

陕西音乐舞蹈·周至渭旗锣鼓

渭旗锣鼓集民间鼓乐、舞蹈、武术表演为一体,鼓、锣、钗配以夹板、伞扇舞、翻跟头,而且击鼓、敲钗、打锣演员随着鼓点的变换,形神随之变幻,时起时伏,时庄严肃穆,时喜悦高亢。在周至县锣鼓表演中属姣姣者,主题为激发斗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夺取胜利。渭旗锣鼓基本表演人员150人,另有50人为更换替补人员。表演形式在传统的鼓、钗、锣基础上,又增添了夹板舞、伞、扇舞、绸舞、长号等内容。

历史渊源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坷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相互征战,秦王每每出兵时,即击鼓助威,鼓舞士气,从而战无不胜,力挫群雄,一统中原。

据渭旗村老一辈人讲,渭旗村原名边墙号,村民早年由今咸阳市武功县的史家疙瘩迁自这里,村子分南北两头,建有关公庙一座,每逢庙会必要社火、敲锣鼓,鼓谱带有武功风格,当时锣鼓队只有十余人。20世纪40年代初,村民史农发、陈自发对本村锣鼓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编。文革期间,锣鼓停了一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原村委会主任高玲玉重新将锣鼓队组织起来,自今二十多年,渭旗锣鼓在村支部书记、村长苏文献的重视和领导下不断壮大,阵容由原来的二三十人发展自现在二百余人,演奏技术日臻提高,服饰、器具不断更新,成为周至锣鼓的代表之作。

内容介绍 

渭旗锣鼓经过历史的沿革和演变,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有用养分,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但其强劲、粗犷、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基本特征保留不变。

渭旗锣鼓基本表演人员150人,另有50人为更换替补人员。表演形式在传统的鼓、钗、锣基础上,又增添了夹板舞、伞、扇舞、绸舞、长号等内容。表演一般分三个章节,第一节为开场锣鼓,又为战前锣鼓。鼓点似顷刻从天而降的瓢泼大雨,犹如万珠散落玉盘紧促而激越,是为鼓士气、壮士胆之鼓;第二节为对弈锣鼓。鼓点稍缓,但更为强劲,大、中、小鼓以及手鼓齐敲,大钗、小钗同响,大锣、小锣共鸣,战旗在队中穿梭,凛冽飘舞,夹板、花伞穿行其间,让人眼花缭乱,同时感受到了两军对垒时兵将拼力厮杀,气壮山河的气势;第三节为喜庆锣鼓,又为凯旋锣鼓。鼓声欢快明朗,喜庆热烈,为兵将战捷庆贺之鼓。

主要特征

1、具有综合艺术特性。渭旗锣鼓集民间鼓乐、舞蹈、武术表演为一体,鼓、锣、钗配以夹板、伞扇舞、翻跟头,而且击鼓、敲钗、打锣演员随着鼓点的变换,形神随之变幻,时起时伏,时庄严肃穆,时喜悦高亢,从而使锣鼓更加鲜活,更加精彩。

2、阵容强大,气势恢宏。渭旗锣鼓目前参与表演人数超过200人,锣鼓队包括指挥、表演、仪仗、后勤人员近300人。强大的阵容、威风的气势、精湛的表演技术使渭旗锣鼓远近闻名。

3、主题鲜明,鼓谱独特。渭旗锣鼓的主题为激发斗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夺取胜利。鼓谱划分为三部分,即战前开场、对弈拼搏、凯旋庆贺均围绕主题而编排,鼓点随表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主体与鼓谱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价值

渭旗锣鼓在周至县锣鼓表演中属姣姣者,深受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文化艺术界的好评。曾荣获陕西省民间艺术锣鼓大赛一等奖;西安市锣鼓大赛一等奖;两次赴人文始祖“黄帝陵”参加公祭庆典;应邀参加湖北省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甘肃省庆阳市文化艺术活动开幕式表演。曾受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省内外40余家专业媒体的详实报道。

其价值主要有两点:

1、产业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渭旗锣鼓是一种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老百姓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以敢于发展,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而创出了一条锣鼓发展的路子,成为具有产业优势的民间艺术。进一步挖掘、整理、包装渭旗锣鼓,进入市场化运作,对于提升其产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渭旗锣鼓是劳动人民在农忙闲暇之余、喜庆丰收、节日庆典举办的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物品

渭旗锣鼓表演器具有:大鼓、中鼓、小鼓、手鼓、大钗、小钗、大锣、小锣、夹板、花伞、扇子、绸绫、展期、长号等。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