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大佛寺丛林之一的六榕寺,有悠久的历史

2025-04-15 06:26 来源:网络 点击:

广州四大佛寺丛林之一的六榕寺,有悠久的历史

今天到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的六榕寺。

山门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在广州迎宾馆的对面,在民国广州的风云年代,这条路上发生过太多的名人名事。

广州迎宾楼

六榕寺,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当时名为净慧寺。苏东坡游览寺院看见院内有老榕树六株,欣然题书“六榕”,后人遂称寺庙为“六榕寺”。

弥勒佛

山门临街,穿堂而过。

四大天王像和韦陀像

进入庭院,开门即见花塔。非常清净,南方特有的润湿使人感觉馨香。

六榕花塔

香客敬奉的鲜花插在干净的水桶里,使人心生美丽。

鲜花

右侧有藏经楼。

藏经楼

花塔,色彩艳丽,华丽壮观。

花塔及塔前悬”六榕“匾

花塔,是六榕寺的标志。广州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之称。

苏东坡题”六榕“

花塔,红白相间,色彩斑斓,层层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花塔

花塔,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九层,内设暗层八层,共十七层,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

花塔前供奉的佛像

花塔的塔基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九井环基,古时花塔濒临珠江,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基,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九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因此,花塔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塔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缝,并倾斜1.7米,成了一座斜塔,但仍然坚固。

花塔石栏

是不是斜塔,肉眼辨别不出来。

绕塔三周。

花塔塔下

花塔的北面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明朝之前寺院的面积很大,洪武年间官府把净慧寺的北半部划了出去建永丰仓,现在六榕寺内的大雄宝殿是洪武八年建的觉皇殿,1983年重建。记载殿内有木刻匾“觉皇宝殿”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皇帝赐额“清修忠悃”。

因未入殿内,不得知两道匾额是否悬在殿梁上。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大佛像,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佛像各高6米,重10吨,它们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大雄宝殿内大佛像

往花塔东侧走去。

六祖堂后侧

院内有人在拍摄,有人在树下闲坐,寺院内有人较少,静悄悄。

院内

东面,即见重建之观音殿。

观音殿

巍峨华丽,观音也是。

观音殿

观音铜像高3米,重达5吨,它与大雄宝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

观音像

观音殿后是功德堂。

功德堂

有年代已久字迹不清的石碑。

石碑

有斋堂。

斋堂

最东侧有亭曰:“补榕亭”。寺院原有六株古榕,至1913年尚存2株,时任住持铁禅和尚补植榕树4株,并建“补榕亭”。不过,现在寺内也只存活3株。

补榕亭

补榕亭内供奉药王菩萨像,铜像高2.5米,重3吨,是2005年住持法量大和尚敬铸。

药王菩萨像

数一数院内的榕树,不止3株。

补榕亭和榕树

仔细看看哪些株是古榕树。

榕树

榕树

有诗曰:淡结荷香韵六榕,雕栏塔立俏如峰。沉凝万代禅风定,八面玲珑入满容。(方海权《六榕咏》)

弘法堂

呵,苏东坡!

公元1100年(宋元符三年),东坡路经广州,游静慧寺,览舍利塔,僧人请他为寺庙题字,东坡看到寺院有六棵榕树,遂挥笔写了“六榕”二字。大门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即指此事。

其中的“博士”指王勃。

东坡像

王勃,唐代大诗人。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南赴交趾(今越南)探父(其父王福畴任交趾令已多年),于十一月到达广州。适逢宝庄严寺开设法会,因受寺僧托请,写下三千余字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其写道:“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所立也......仍分舍利、俾宏真福。……是岁也,忽于宝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汉。倾都共仰、溢郭同窥……。”

花塔及六祖堂

说说这个宝庄严寺舍利塔,即今日之花塔。

早在南朝宋代(420一479年),六榕寺原址已建有佛殿,名为广州宝庄严寺。梁大同三年(537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奉命出使,求得舍利返至广州,因病淹留宝庄严寺,修书表示“愿居此刹”,得到诏许并筑舍利塔,塔下珍藏自海外求得佛舍利。

唐永徽元年(650年),舍利塔示现瑞象。宝庄严寺上座宝轮和尚借助各级地方官之力重修寺塔。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南汉历代君主虔信佛教,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每于上元、中秋佳节登塔燃烛悬灯以兆丰年。南汉灭亡时,长寿寺"寺塔均毁、胜迹荡然"。

公元988(北宋端拱元年)重修该寺,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铸铜像供奉,寺于端拱二年重修竣工,遂改名为净慧寺。当时寺内有古榕六棵,民间已有"六榕寺"之称,但当时只是"俗称而已、非寺名也"。

公元1036年(宋元佑元年),德超和尚驻锡此寺,名僧道琮和尚、南海郡人前任凤翔府宝鸡县主簿林修以及信士王衢等众檀越,共议重建宝塔。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三日,新塔落成,塔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等圣像,自此称千佛塔。

清初,驻防清兵目睹千佛塔色彩斑斓,以其远东习俗称呼曰“花塔”,故净慧寺亦名“花塔庙”。民国重修时,在公函、募捐告示和《碑记》中悉称“花塔”,于是成为正式命名沿用至今。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继咸、同年间修建殿宇之后,重修千佛塔亦告竣工,此时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净慧寺始正式易名为六榕寺。

六祖堂

六祖堂,重修于1913年,堂内供奉铸于宋端拱二年(989年)的中国禅宗六祖惠能铜像,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垂目坐禅,栩栩如生。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廷诏封六榕寺住持铁禅为广东僧纲司。公元1912年,国民政府废除僧官制度成立广东省佛教会(会址六榕寺),铁禅被推为会长。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回到广州,铁禅组织广东佛教界人士在六榕寺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支持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题书“自由平等博爱”贻赠六榕寺。公元1913年,铁禅和尚率四众弟子迎回侨龛在外数百年之久的六祖惠能铜像,并修建六祖堂以供奉。又补植榕树四株,建补榕亭、筑东坡精舍、树立“曹溪法乳”牌坊,收归散置在外的太湖奇石等。

禅宗六祖惠能铜像

告别六榕寺,与公安局长韦陀拱手作揖告别!

韦陀像

告别花塔,“檐壁榱题,红绿白黄,互相辉映,旭升日落”,正是“观美如花”!

山门

历史的年轮在这里碾过。

即刻,就淹入车水马龙的人流中。

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