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那些年

2024-12-21 00:07 来源:网络 点击:

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那些年

说起非洲,炎热、干旱、贫穷、疾病横生、暴乱,我们印象中的非洲就是如此。

因为一个老乡在非洲投资一个项目,想让我去非洲工作,想都没想就拒绝,和很多人一样去那地方干嘛。直到有一天,来到他国内的公司,在办公室看到非洲同胞拍的照片,青砖围墙繁花似锦,非洲也有高楼大厦啊,当时不知是不是命运之轮让我头昏眼花,我居然觉得很美啊,没想像中那么差,厚厚的心墙有点塌了。问起非洲热不热,安全吗?老总淡定地说,带上棉袄吧,治安我觉得比杭州治安还好,心墙又倒一半。再问饮食水果,老板娘用手比划一个小圆说鸡蛋按个买,小店里就有,草莓香蕉都有,还有种圆圆的酸酸的水果,我很喜欢吃。我承认我是吃货,就冲她口中描述的不知名水果,我都想去看看那方土地,到最后压倒我最后心墙的一根稻草来了,薪水是我当时国内的一倍,大致说好薪水,我就决定去了,去那片未知的土地——埃塞俄比亚。

年轻人总有特定的纯真与勇气。在对埃塞保持着美丽印象的被套路中,我开始准备出国的东西。

其实我还算仔细,我特意度娘了下埃塞俄比亚,除了百科介绍,并没有太多的消息。百折不挠的我,又千方百计地加了在埃塞工作的未来同事,埃塞网络很不好,尤其在工地。有限的消息打听得知埃塞很穷,鸡蛋要两块一个!能带的都带上吧。事实证明,只有同阶级的人员,才能给靠谱的信息。亏得那位仁兄,不然我微薄的当地币都将为建设埃塞做贡献。话说老板眼中什么都便宜,什么都有卖!只要带上西装礼服就可以。刚进社会不久的我,很傻很天真。一听要带礼服,瞬间觉得这工作高大上了,侧面了解到的艰苦环境都忽略了,当然守信如我,答应了别人,咬牙也去呀。虽然我是不会承认,其实埃塞已勾起我浓烈的好奇心。

衣服、药品、吃的干货、体检打黄热疫苗等等等,物资带得真充足,棉被及被套都自带。(到埃塞后发现没钱买生活用品,让同事们又分批带包括电茶壶等国货,置办的家电物品在埃塞老值钱了,现在回想真难以想像)在环北批发市场,买80元一只的特大布箱以及看起来很low的大背包,塞满了行李,像农民工进城打工一样就去机场。在那个去往埃塞的登机台前,我们这样装扮真不奇怪,大家都大包小包的,回国也一样,总之在机场,来回埃塞的大多数国人不论出国还是回国,都带着浓厚的独特乡土气息,一眼就能分辨。不幸的是,我的80元大布箱在完成一次飞行就再也无法出门了,只能作为我的收纳箱了。我还特意将未婚夫也带上了!我成了少数夫妻共同工作在埃塞的幸福人,那会真的全埃塞也没几对的。

我俩背着大包小包,第一次登上国际长途,14小时的飞行,那会没有直航,要在印度转机。因为埃塞首都亚的斯是非洲比较大的中转站,有很多国家的非洲人,也有来义乌拿货的非洲商人,机舱内浓烈非洲人信息,让我毕生难忘。值得一提的事,神奇的国度,机票也会重复订购,上飞机居然没位子的事情也会有,亲眼见一仁兄坐在空姐坐的位置。

当然,无论途中多么难熬,我们终究到了埃塞俄比亚,开启了我们的异国生活。

清晨六七点,飞机降落了,没等飞机停稳,旅客就开始起身拿行李,这好像是咱们的通病啊,立马周围就一片喧闹了,无意识中我转身一看窗外,心里顿时有点凉,感觉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初到埃塞为七月上旬,国内正值炎热,然而亚的斯已经快到雨季了,天空下着小雨,机场跑道破旧,周围空地上野草丛生,青黄不济,感觉一片荒芜。原来埃塞还是穷啊。那会来不及感叹有没有被套路,带着份忐忑随着人流准备安检。通向安检的通道中充斥着陌生的语言,揣着中国式的哑巴英语,让我心里有些紧张。随后看着同行的其他民工打扮的许多出国务工人员都很淡定,我想我总比他们会多说几句英语。等待取行李就简单了,藏青色的箱身捆着十字型大红绳的,就是我们行李了。取完行李,我开始真的紧张了,安检人员把我行李全部拆开检查,埃塞安检仔细,虽然我的箱子就像大杂铺,但他一一翻过,包括随身的衣服,那场面真有点尴尬啊。许多细节如今已模糊,唯记得我拿着一叠CD,说是迈克尔杰克逊的CD.他反问一句,迈克尔杰克逊?我连忙点头,有找到知音一样的认同感,在机场外等候的同事帮助下,总算出关了。

公司离机场不远,地理位置绝对市中心,托老板娘洁癖的福,租了一栋新的豪华大别墅,带个铺满绿草的大花园,反正后来与同事在院子跑步,都能错开看不见身影,同事开着皮卡载着我们几个人很快穿过破旧的街道,一路上没精力多看,整体感觉就是旧、脏乱、差,随口问,图片上不是很漂亮嘛?同事凉凉一句:照片总要找好看拍啊。我瞬间明白被套路了,马上问那治安还好吧?嗯,我们住的地还好,前几天胖子刚被抢了包。我一阵沉默......后来生活久了,其实明白亚的斯治安还可以,小偷小抢会有,但不危及生命,晚上不要单人出门,真跟国内差不多。

到达公司,别人已经吃过饭了。我也见识到了毕生难忘的厨娘。在埃塞吃的第一顿饭,素菜居多,四季豆一个,豆芽一个,糖拌蕃茄一个。在我们来的前一天,公司刚刚搬到这里,一楼作为办公室,二楼是老板与领导的房间,三楼是我们年轻一点的员工的房间,轮到我们这小兵级别的,像样的房间已经没有了,我们的房间是个贴满瓷砖的洗衣房,白色的房门,青黑色的地砖,直通下水道的地漏时不时随风漂来一股恶臭,屋内除却一张木头订的床,就剩一个破的三斗柜。埃塞的物资贫乏,加上普通当地人并不睡床,他们睡地上的,所以床上用品只能用昂贵来形容,普通的一张床几万当地币,折合人民币也要上万。好吧,我们这种新员工,木工用模板订订的床也合适,赢在结实。

到了的第一天,就没水没电。举个蜡烛,把行李收拾好,埃塞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脏乱的街角一景,肤色黑黑的居民,一切那么新奇,一切又那么自然。

正如大多数初入社会的青年一样,初到埃塞的前半年是我们最艰苦的半年,像打怪升级一样,除了得了解这个系统,你还得升级。这半年的生活啊,接触到的事,如果在国内可能穷及一生也不是我能经历的。

老总说吃饭专门有中国厨娘在烧饭,鸡鸭鱼啥都有。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滴。厨娘老公是老板表亲,老板亲戚这种生物,虽然存在即合理,但是能避则避啊。初见厨娘时,见她皮肤挺白,身体高壮,脸上涂着浓眉红唇,腕上套着一只半青不白的玉镯,一见我们就操着半生不熟的我老家的家乡话,笑眯眯的,第一印象居然是还不错,我真佩服那时的眼力,是瞎到哪个程度!一点没有羊入虎口的自觉。这个厨娘榨我们榨得真叫狠啊。

埃塞本地资源其实很丰富,尤其是首都。虽然当地人吃牛羊鸡肉为主,不吃猪肉,但中国人多啊,猪肉也能买到。国内有的蔬菜品种,亚的斯基本也有。水果资源更丰富,主产大芒果、牛油果,除了荔枝杨梅这种,普通的水果基本都有。当时公司的伙食制度是这样的,由厨娘买菜,每顿记吃饭人数,最终结算当月每頓多少钱,吃几頓算几頓,由个人承担,不去吃饭还得提前说,烧好了不吃仍算钱(后来知道这制度只针对我们两个新丁及老板,你说城市套路深不深?)。公司的菜式一直很规律,炒四季豆,炒豆芽,炒土豆,糖拌西红柿,偶尔有牛肉,炒鸡蛋是个好菜,厨娘是将一只鸭子能作为三次荤菜上桌的奇葩,鸭血算一餐荤菜,我们七八个人吃饭呢。早饭更规律,一直是稀饭!要是赶上她比较忙,稀饭都能前一天做好。说到此事,想起当年领导走向饭桌,就摇头叹叹气,实在看不下去时,叫厨娘加个好菜炒个蛋!没撤,老板亲戚。我们几个咬牙买了个900比尔的锅,在国内估计就值个四五十元的料子,加上一个原始的电炉,整套装备下来花了1500当地币,我们偷偷买了牛肉自己烤着吃,用来改善伙食。就这样,撑到月底,基本素菜为主的我们,扣除请假不吃她烧的饭,伙食费居然要每人1000多当地币,当时我们的生活费是3000比尔,大概能换1500人民币,都扣自己头上。牛肉是100当地币不到点一公斤,苹果奇贵,属奢侈品,牛油果虽然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元一斤,然并卵,当时吃不了那玩意,生活用纸当地人都习惯按卷卖,一小卷7.5比尔,七七八八一个月生活下来,捉襟见肘。那会真过得得紧巴,缺钱啊,哪怕不缺钱也不好意思提前在新单位支钱啊。也许有人问,厨娘如此嚣张,为啥没一个人提?她是聪明人啊,老板经常打飞的,他在埃塞时,伙食多几个菜,但他经常呆两三天就走,还不一定在每顿办公室吃,最初那几个月就盼望老板带我们出去打牙祭了。其他几个人前面说了,吃老板的,不出钱的人哪好意思提伙食,加上他们经常有应酬,算下来就剩我俩老实在家吃饭了,我俩又是新丁,这事就这么含糊了好几个月。我们也陷入了与厨娘斗智斗勇,如何省伙食费的怪圈中,当然姜还是老的辣啊,无论我几顿没去吃,伙食费每月还是见涨,最高达1580.这是个历史性的数据啊,当地行政人员工资才两千比尔。最终打败厨娘的是她儿媳,一个电话召回了国,结束了对我们的压迫。她回国的时候,一千多一件的当地皮衣带回了9件,我每月领的生活费比她高多了,但我一件也买不起。当然最亏的还是老板娘,计算器滴滴滴一阵计算,除却她为其他员工支付的伙食费,老板一家居然高达八千一个月的伙食费。

除了吃饭徘徊在基本生活线,交通也是当时我们面临的大问题,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没钱。在埃塞工作,出门购买生活用品或者外出办事,都靠汽车。办公室共一台车,几个人共用。上班时间轮不上私人用车,这里申明下,不是我们公办私事,当地人晚上很早关门,周末很多不营业,加上办公住宿在一起,上下班的概念没国内这么明确,至少不用打卡哈。下班时间例如周末,司机周末不上班。经常得趁领导开车出门时,请他稍上我们。一开始大家都集体行动,在楼下喊一声,去哪不?集体一块挤一台车上就出门。一块想处的时光很珍贵,但是也很不方便。打车是基本上不考虑的。当地人很少走表,打车价格昂贵,那会也很容易遇到敲诈,倒不是要你命,就是要抬高价格才给下车,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沟通没到位产生的费用问题。加上当地人很多不会英文,但有个毛病,经常听都没听懂,就yes,yes,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我们也曾尝试坐公交车吗,价格倒很便宜,但是没英文标识,好像也没固定站点,公交车上人也超级多。我唯一一次坐公车,就在售票员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喊波林波林,我们就上车了。波林路上有很多商场,很多中国人都在那里发展。可以预料的是,下了车就找不到回来的车在哪了。所以最初那半年,我俩基本就靠走,逛遍附近的商店,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购买。估计不少当地人看见我俩常常顶着烈日扛了一大袋水果慢腾腾地走回来。埃塞用最古老的公斤称,一杆称下吊个盆,放上水果能晃啊晃,一点点水果还称不出重量,他们也会耍心眼,常常缺斤短两。当然小气如我,也是火眼金睛滴。每家水果店就是小超市一样的,柴米油盐都能买到。

熟悉周围环境后,下班后的娱乐又是新的挑战了。电视是没有的,网络是公司发的像U盘一样插在电脑上用的叫evdo的东西。流量很少,网速很慢,除了上班用用,其他时间舍不得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老板在埃时,花几百比尔充值进去还看不了一集完整的非诚勿扰,像我等小民,我用得起么?那会流行交换CD.谁刚从国内来埃,必定会带影像资源,到地了就相互交换资源。资源有限,总有跟不上的时候。怎么打发时间呢?埃塞商家关门虽然早,但是夜生活很丰富。埃塞盛产咖啡,街头小巷到处能见咖啡馆小酒吧,晚上出门,超级富有非洲特色的音乐浓烈又喧闹。老总来了,大家会聚在连锁咖啡店cadis喝杯咖啡,点份薯条糕点。

除此之外,囊中羞涩,我俩也不去咖啡店消费。公司也组织打保龄球,打打台球。更多时候,只是饭后附近走一走。那一年其他活动也很丰富,参加大使欢送会啊,浙江歌舞团来埃慰问看演出啊,还有些国内友人来埃旅游,咱们时不时埃塞郊边游玩。这一年于我俩虽然处于公司最底层,但于公司却是最辉煌的一年,人员最齐备,组织像样,公司像刚上升的新星,走到哪都能听到它的大名。

在埃第一年,工作反而按部就班,没啥烦恼,怎么改善生活,熟悉这个国家,成了我们的生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