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被美国当局当作间谍,至死还深爱着中国

2024-11-19 21:27 来源:网络 点击:

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被美国当局当作间谍,至死还深爱着中国

对于有些中国人来说,史沫特莱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史沫特莱和斯特朗、斯诺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三位老朋友,因为名字都是“s”开头,又被研究学者们称为“三S”。

史沫特莱在中国的人缘特别好,中国的元帅朱德、文豪鲁迅等等都是她的好朋友。

这绝非偶然,而是和这位西方女记者特别的个人魅力有关。

和我们想象中的美国金发女人不一样,史沫特莱那张独特的脸上依旧显示出浓烈的印第安人血统。

而她没有为此感到自卑,反而很自豪,因为她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美国“土著”,她才是正宗“美国人”,而不是来自欧洲的新移民。

尽管她本人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实还是决定了她的出身注定不是高贵的。

史沫特莱出生于密苏里州北部的奥斯古德,家境贫寒,文化水平不高的生了一堆孩子。

因为生孩子已是家常便饭,对于史沫特莱的出生,她的母亲显得很草率,作为母亲的她甚至不记得史沫特莱具体出生年月。

史沫特莱没有刻意去诉说过过去的苦难,当她看着别人开心过生日的时候,内心或许也有说不出的悲伤。

史沫特莱的父亲不甘心过这样一贫如洗的日子,他渴望去拼搏,但又找不到发财的途径,内心苦闷地他,经常醉酒,不愿回家。

因为贫穷,十岁的史沫特莱一边读书,一边当女佣;她一边哄着啼哭不止的小主人,希望她停止哭泣,一边又忍不住为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流泪。

因为贫穷,她的母亲30岁就开始牙齿脱落,头发变白,后来匆匆离世。

因为贫穷,16岁就出嫁的姐姐死于产褥。

生活的种种,都在给史沫特莱上课,教会了她什么是女人的悲剧命运。

因为儿童时期的悲惨遭遇,史沫特莱变得惧怕婚姻,一度认为,只要女人结了婚,就会成为男人的奴隶。

母亲去世后,史沫特莱也找不到能够在这个世上生存的办法,茫茫然的她无奈之下慢慢成了母亲的替身,为她的弟弟妹妹和姐姐的孩子而忙碌着。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史沫特莱十八岁,那天,她终于忍不住和只会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大吵一架,最后离家出走了。

对于她的出走,世人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贫穷的结果往往就是反抗。

她的反抗意识让她开启了生命的新篇章。

20岁的史沫特莱恋爱了,对方是一个具有反压迫新思想的青年——厄内斯特。

这份甜蜜的爱情并没有抚平史沫特莱的内心里母辈的悲剧。

史沫特莱始终认为,一个女人只要迷恋上一个男人,就要服从这个男子,女人的悲惨命运也就开始了。

这种近乎病态的心理让她在恋爱中时刻带着一颗戒备的心,让她不能合理地接受“性”的存在。

在她的认知里,“性”不是爱,而是暴力。

史沫特莱始终走不出凄惨的成长经历所造成的阴影。

她向恋人提出了几点要求:

不做家庭主妇,要外出工作,要完全平等,特别是不要孩子——而她不要孩子的本意是不想过性生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她如此偏执的要求,厄内斯特并不介意,反而一概应允。

就这样,两人正式登记成为夫妻。

在登记的时候,史沫特莱连5美金的手续费都要坚持自己给,她说要男女平等,她不能也不想依赖男人。

类似这样的小固执有很多,厄内斯特愿意一次次原谅。但对于史沫特莱一次次一意孤行地中止妊娠的做法,厄内斯特再也不能原谅,三年后,这场婚姻匆匆作止。

史沫特莱为此难过,但也很无奈。

后来,善良的史沫特莱出于同情,帮助了印度革命者,美国当局对她做出监禁,出狱后的她为了继续生存,不得不离开美国,远赴德国谋生。

之后,她和印度革命领导人维伦德拉纳什相识相知相爱并且同居,没想到这段感情又一次给她造成了无法抹去的阴影上海。

史沫特莱始终不愿意回想起那八年的过往,一则是她对德国纳粹法西斯的憎恨,另再就是对那个抛弃她的印度男人的不甘心与绝望。

这个男人一去无踪影,徒留史沫特莱像个孤儿一样,没有容身之处的她到处流浪,又因为涉嫌间谍罪再一次被当局投到监狱。

这个消息传开后,她的亲人们纷纷和她脱离关系,世态炎凉让她看清了祖国、爱情、亲情的冷漠。

好在不久,她重新获得自由。史沫特莱以记者的身份先后前往苏联和中国,在中国,她结识了鲁迅、矛盾等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异国女子的她以新四军战士的身份奔赴现场,把自己的生死抛于脑后,只为向世界揭漏战争的险恶。

一次,她给浑身血肉模糊的一个孩子擦身上药,来自女性身上无意识的温柔让孩子忘记了疼痛,抽泣着说:“妈妈……”

史沫特莱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成为了“母亲”,之后,越来越多的抗日小战士都尊称她为“妈妈”。

从一开始害怕抗拒成为母亲,到后来默默为中国孩子付出伟大母爱,这就是史沫特莱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原因之一吧!

人们之所以爱史沫特莱,还和她的性格有关。她生性嫉恶如仇,具有一副决不抛弃被伤害者的侠肠义胆。

1943年,史沫特莱回到美国,当时的舆论对中国多有曲解,但她却在一次次演讲中坚决为中国辩护。

有意思的是,史沫特莱曾和旅美大作家林语堂就中国问题面对面地激烈交锋过。

当时的她手舞足蹈,面红耳赤,驳斥着林语堂对中国的不正当言论。

爱不爱是可以看得见的,在场的许多听众都被她的情绪所感染。

在史沫特莱的心里,中国解放区是神圣的,她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这个圣地。

她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写好解放区总司令朱德的传记。

史沫特莱曾和朱德上过燃烧着熊熊炮火的前线,她深深被朱德元帅的临危不惧、坚毅果断所征服。

都是来自贫穷家庭的两人,共同拥有着朴素而豁达的好品质。

在中国的岁月,她深深地爱上中国,也成为了中国的好朋友,但她却又一次成为自己祖国的“敌人”。

她又一次逃亡异国,但她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中国的那份爱。

不幸的是,她身患十二指肠病,最后死在英国。

对于她的去世,美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多次指责和污蔑。

因为这些人一次次的污蔑,才让史沫特莱的死成为了一个“阴谋论”,而可怜的史沫特莱再也不能为自己争辩什么了。

了解史沫特莱的人对此感到愤怒,可她对此却似乎早有料想。

她在遗嘱中这样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美国人都没有要求得到我的骨灰的权利。...我死后,不要让这些东西靠近我的身边。”

史沫特莱始终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但她对于某些“同胞”同样痛恨。

根据她的遗言,她把自己的东西都交由她来自中国最亲密的朋友——朱德总司令。

而她还有另一个遗言,就是希望人们能在她的遗体面前再唱一次《义勇军进行曲》。

她说:我的心,我的精神,除中国以外,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安字。

不得不承认,史沫特莱对中国的情有独钟,成为了她的一种信念和精神,这种信念和精神让她超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