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寒门博士之死”—自杀根本原因是博士的病态心理

2024-07-04 23:44 来源:网络 点击:

评“寒门博士之死”—自杀根本原因是博士的病态心理

评“寒门博士之死”—自杀根本原因是博士的病态心理

很多评论都把归咎于他人,这是怎么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披露“寒门博士之死”,引发社会关注。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寒门博士之死》,据报道,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于2017年12月25日自杀溺水身亡,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

评“寒门博士之死”—自杀根本原因是博士的病态心理

看到这些天的媒体评论,相当多的人抱怨周姓导师对杨宝德同学的不公,更有甚者,很多网友把贫苦学生杨宝德的死完全归咎于周姓导师身上。我们都会同情死者,对此深感惋惜和悲痛,往往大多数的人从人性的角度也愿意同情弱者。但我们必须要从客观角度看,杨宝德同学的死主要原因在于人格的缺失、人性的懦弱而产生严重抑郁症的病态心理,而学校和导师没有及时发觉,在教育和管理上的缺失是次要因素。

杨宝德,一个29岁的成年人,若不是读博士,相信在很多家庭里已经是为人父的年龄了,甚至可能孩子已经上了小学,这个时候的人,往往很多要承担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了,人生在世重要的意义之一,往往不是单独的为自己一个人生活,更需要的是为其它人着想。杨宝德出身于农村家庭,有着从小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供上博士的父母,有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有自己的女朋友。而摆在他面前的即将是不久后的博士毕业,能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不仅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也为自己和家人过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而杨宝德的死,便是对自己人生的放弃,是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严重不负责任。

人生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小挫折和坎坷,比较小的譬如小时候学走路时候的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不小心丢失了自己心爱的物品,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懂得我们往往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不能去把原因归咎于绊倒我们的石头,归咎于物品的不好管理,归咎于老师不好好教我们……。即便发生更大的事故,诸如家庭亲人的离世,父母的离异,家庭重大的变故……,我们通过这些事件都要学会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也是生活的一种财富!作为一个有着高学历,高教育背景的博士研究生来讲,理应该具备这些抗挫折和抗压的这个最起码的心理素质的。而杨宝德仅仅因为博士研究生期间没有成果,害怕延迟毕业或对周姓导师的不满而去选择自杀,这点小小的问题都不能正视,不能去解决,那不正是人格的缺失、人性的懦弱和重度的抑郁症的表现么?

至少有过研究生学习经历人都懂得,读博士更难的地方不是考博士研究生,而是博士毕业,我国大学的博士制度都要求博士生要有突破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相应的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论文,符合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正常来讲,选择读博士的意义更是应该选择去以研究学术成果,造福人类为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否则我们没有必要去读博士,我们并不完全反对功利,但仅仅是为工作而读博反而是种纯功利化的不健康的心态。而博士的导师起什么作用的呢?导师往往起到指导我们研究的方向,指导我们在研究时的方法论,学生一般选择导师就是要选择与自己有着共同或相近的学术研究领域。这样导师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更是学术研究的伙伴。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多帮导师去干干活,诸如媒体的报道,譬如收拾家庭卫生、洗车和拎包等,看似与学术研究无关,实则可以创造与导师进一步沟通学习的机会,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现在很多大学里的导师对与自己学生的研究多是不多问不多管的,因为你研究的东西,导师可能也没有研究过,导师也有自己繁重的科研项目任务,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多的指导。那么这样来讲,杨宝德同学与周姓导师有着相对比较亲密的关系对于杨宝德未必是件坏事。中国自古就讲“泛爱众,而亲仁”嘛!杨宝德在学术上没有成果,更应该和导师真诚去沟通,让导师帮助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其分析在研究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等等。如果死者学生杨宝德能够和导师关于这些问题好好沟通,那是不会得不到解决的。而正是杨宝德不会与其导师合理沟通,不会表达内心想法,害怕引起导师的不满,这正是人格的一种缺陷和病态心理。

报道中同时阐述了周姓导师不允许杨宝德出国的事情,即便这个事情是真,我们也要说,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沾洋墨水,真正搞出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最终还是靠自己,计算机网络数据检索技术的发展,国际相关领先科研成果都是通过各大学术数据库能够直接检索出来的,除了纯军事技术研究外,一般不存在信息壁垒的。所以不管在哪里研究,都不是他学术无成果所给自己找的借口和理由。

还有些人把博士的死因放大归咎于社会问题,认为是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缺失或是社会的贫富差距,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的今天,有的高校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建设,也确实亟需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但博士得死毕竟是在国内众多博士生的小概率个案问题,远远并非普遍现象。中国自古就有“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说法,即便是在相同遗传和成长环境下的孩子们的想法和成就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在对待同一问题上每个人的思想觉悟是不一样的。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善待自己,勇于解决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切勿极端,给自己和他人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西安交大在管理上没有及时发现死者自杀前异常的心理状态,确实存在管理上的失误,但谁又能想到一个年近三十而立之人心理如此脆弱呢?

反过来我们看看当前很多的评论和观点,为什么很多人把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于他者,当前社会上的医闹、校闹层出不穷,我们这是怎么了?